加快基础教育专网建设,力争2005年底前珠江三角洲所有农村中小学、2007年底前其他地区所有中学和完全小学与省基础教育专网相联,全面实现全省中小学“校校通”。充分利用全省和各市教育信息资源中心的资源,加快开发和制作适应农村要求的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使全省所有中小学能够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注重发挥农村学校信息教育设施的综合效益,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并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服务。
(五)加强农村中小学管理,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农村中小学管理是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加强管理,依法治教,从严治教。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积极调动教师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学校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着力做好家长和社区的工作,形成家庭、社会(社区)和学校共同发展教育的良好局面。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密切联系农村实际。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人才观、质量观,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教育教学资源,针对农村中小学学生的实际,结合2004年全省农村中小学全面开展新课程实验的目标要求,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劳动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思想观念和作风。
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程,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确保目标和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一)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是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治本之策。县(市、区)级政府必须依法切实履行对农村教育的责任。首先必须切实担负起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今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教育的措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并予以保障。各市要确定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并按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安排教育公用经费。县(市、区)级政府要将中小学布局调整所需的校舍扩建、农村破旧校舍的改建以及解决大班制所需新建扩建学校的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并制定和落实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各项收费减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