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规划纲要的通知

  2.经济实力与发展优势。
  广州一直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居全国前列,城市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大城市名列第三位。“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1%,在全国10大城市中名列第二位;财政收入完成691.37亿元,年均增长15.6%。进入“十五”时期,广州市抓住机遇,大力促进出口,积极扩大内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001.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保持了“九五”时期以来年均经济增长13%左右的增速,广州已成为国内GDP总量超过 3000亿元的3大城市之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4.19万元,增长11.7%,突破5000美元,在国内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基本形成广州独特的产业优势,经济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2002年三次产业增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9%、12.5%、14.1%,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62:41.89:54.49调整为3.40: 41.01:55.59。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067.71亿元,电子、汽车制造和石油化工业3大支柱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62亿元,比上年增长23%。
  广州独特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城市环境,吸引着每年3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目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已有100多家落户广州,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设立了8000多家外资企业和2000多个办事机构。众多外商越来越看好广州的环境和发展前景,广州正日益成为他们投资创业的乐土。
  3.创卫工作基础与优势。
  广州市在1990年获取省卫生城市的基础上,历届政府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奋斗目标。“九五”时期以来,广州认真贯彻“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指导思想,在振兴发展广州经济的同时,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与创建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方面的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在环境的综合治理中实施大卫生策略,通过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依法治理城市和脏乱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标本兼治,建管并举,广州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城市卫生的动态水平也稳步提高,与国家标准的差距明显缩小,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条件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城市的文明水平得到了提升,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近几年来,我市加强了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投资力度。广州市自1998年至2002年共投入城建资金746亿元,用于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和市政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的配套,构筑城市交通主骨架和主体化交通体系。目前,城市道路面积达6193.91万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从1998年的6.96平方米提高到 2002年的8.64平方米。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到2002年底,全市有公园157座,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10.81万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10区口径)560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59平方米,城市绿化工作从以美化城市为主转向致力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广州先后荣获“国际花园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称号及“迎九运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等奖项。
  二是城市卫生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总体要求,从城市规划、环卫等15个方面向区、街下放事权,逐步健全和完善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管理”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较好地克服了过去工作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的弊端,社会大卫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落实。近年来,广州针对城市卫生薄弱环节与部位,不断制订和完善有关建设、环保、交通、市容环卫、卫生、爱卫、市政园林、水利、房产、城管等各专业管理和执法的规章和制度,努力做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逐步建立适合广州城市发展特点的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手段,提高队伍的管理素质和执法能力,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克服一些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分散管理的弊端。在加强改善行政管理的同时,广州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大力拓展物业管理、环境保洁、灭鼠杀虫等专业服务市场,加强行业的自治与自律,推进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社会卫生组织管理层面中的政府行为、行业行为、社区行为均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广州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坚持把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小变”期间,整治市容卫生、整治占道经营和乱摆乱卖、清拆违章建筑和违章搭建、整顿建筑工地、整治市内道路进出口、治理市内河涌和落实除四害工作等10项专项整治取得成效。“中变”期间,整治工作扩展到整治环境卫生、清拆违法建筑、整治乱摆卖和占道经营、整顿交通秩序、整治珠江沿线、整治铁路沿线、整治城市进出口、整治建设工地、整治河涌、整治城区主要区域市容景观和创建市容达标路、整治户外广告和招牌、城区“除四害”工作、加强出租屋和外来人口管理、整治城乡结合部、整顿食品卫生等15项,扩大了整治范围,加大了整治力度,大力“治违”,全力“治脏”,重典“治乱”,经过3年的努力,实现了城市面貌的根本改善。2002年市委、市政府继续加大城区综合整治力度,在巩固“小变”、“中变”成果的基础上,以治山、治水、治村、治小区为重点,全市持续展开9项专项整治,使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又有新提高。2003年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断强化,结合抗非典、切断病毒传染渠道,在开展第十五个全国爱卫月活动的基础上,5、6月份又连续开展了“为人民健康而战”的爱国卫生突击月和环保行动月活动。全市以社区环境卫生为重点,围绕个人和家庭卫生、居民小区和内街内巷、公共场所、除四害、垃圾粪便处理、污水处理、河涌下水道、食品卫生、建设工地等10个方面环境卫生整治任务,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闲置工地、违章搭建窝棚脏乱差的治理力度,彻底清除了一批扰民多年的卫生死角,逐步实现环境卫生质的飞跃。
  四是社会大卫生水平逐步提升。经过多年的创建活动,广州一些重要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广州市已于1990年被命名为省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5个先决条件(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建成区绿化、大气质量、城区除四害) 已经基本具备(见附表1)。广州城区的创建活动,带动了城乡创建工作的开展。在农村组织开展创建卫生村镇活动,加强了村镇的规划建设,改进管理机制,完善卫生基础设施,解决垃圾、粪便、污水的清运和无害化处理,村镇卫生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城乡结合部开展“两个告别、两个走向”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加快对全市138个“城中村”进行转制和改造,不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城乡卫生差别正在逐步缩小。
  (二)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繁荣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广州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城市建设得到了空前发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有着扎实的硬件基础。特别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和筹办全国“九运会”,使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市委、市政府在“到2010年基本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设想中提出“把广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经济繁荣,适宜人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与此总体目标相适应,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在2004年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通过开展“三创”活动,把广州建设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管理的实践证明,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群众对广州环境与卫生面貌的改善增加了自豪感,而且对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使广州成为宜商宜居的山水生态城市坚定了决心,提高了自觉性。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进一步提升广州城市地位与形象的需要,是提高广州市在国内、国际上的竞争力的需要,对广州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创卫工作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着眼提高城市和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2003年广州随着抗非典斗争取得阶段性重要胜利,爱国卫生活动深入开展,广大市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所增强,主动维护城市卫生环境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广州市将顺应广大市民的健康需求,顺势推进创卫工作,改善卫生环境,革除卫生陋习,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提高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广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前存在的差距。
  经过10年努力,广州目前的社会大卫生水平既体现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也与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尚有距离。一些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如污水处理,目前我市已按照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更高标准,拟制了计划,正在加力推进建设中,预计2004年可达到甚至超过标准要求。但是,广州市总体环境卫生质量和水平,在建设、管理、整治等各个环节,都与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要求存在一些差距或工作上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健康教育工作各区街和各行业存在不平衡,市民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知识还有待增强和提高,公共场所的控烟工作落实难度大。
  2.城区内街内巷总体卫生水平巩固难度大,卫生整治后常有死灰复燃的现象。
  3.局部地区环卫基础设施配套不合理,一些车站、旅游点和体育场馆等窗口单位公厕设置滞后,数量不足,一些垃圾中转站的建设选点不尽人意,居民群众意见大。
  4.集贸市场的卫生基础设施、管理机制、环境卫生条件参差不齐,肉档、鱼档、“三鸟”档的卫生问题普遍存在。
  5.建筑工地的卫生和除四害问题突出,一些烂尾楼和死火工地卫生管理责任不落实,容易孳生四害。
  6.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市政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卫生面貌较差,“六乱”问题突出。
  7.饮食、食品卫生管理监督工作在基层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无证经营、“三证”不齐全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在城乡结合部中小饮食店的生产场所卫生脏乱,饮食摊点门面与生产场所有反差,食品安全问题存在隐患。
  8.环境质量状况还不尽人意,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河涌整治有待进一步推进,机动车辆排气污染和饮食服务业的油烟治理工作需要加大力度。
  9.传染病防治与控制压力大,登革热病、肠道传染病时有发生,而且近年来呈现反复的态势,有些年度病例较多。
  10.除害防病工作面临的压力还比较大。灭鼠、灭蝇、灭蟑虽然已考核达标,但常抓不懈的巩固工作还不够落实,而且新拓展区域要实现达标还有差距,除四害防制设施的建设和修复任务比较艰巨,容易动态反复,灭蚊工作达标刚刚启动,蚊虫密度居高,市民群众投诉较多。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