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动物疫病防治及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和依法治疫的方针,完善手段,强化监督,确保畜产品安全。一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结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加强动物疫病控制,严格执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动物防疫监督,完善免疫监测、检疫监督手段,实施对动物及动物产品有效的监控;严格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加强动物防疫屏障建设,建立和完善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控制疫源流动。通过动物防疫体系的建设,全省动物防疫设施、技术和队伍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免疫标识加戴率、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奶牛健康认证率均达到100%;重点防治的22种动物疫病达到控制或消灭标准;猪(羊)、禽和大牲畜病死率分别控制在3%、8%、0.5%以下。二是加强兽医诊疗体系建设。结合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兽医诊疗体系。市、县设诊疗中心,乡(镇)设兽医院,村(场)设兽医室。对动物疫病诊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个人开办兽医诊所。建立注册兽医制度,规范从业行为,使诊治水平适应畜牧业发展的需要。三是加强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接轨的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尽快达到畜产品出口地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各级兽药饲料和畜产品监督检验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省级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六)饲草饲料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草业,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加强人工种草,建设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提高饲草饲料生产水平。一是加快草原改良建设。认真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三项制度,大力推行草食动物舍饲。 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充分调动经营者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实施草原改良建设工程,治理沙化、碱化、盐化草原,进一步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到2005年,改良建设草原40万公顷;草原治虫灭鼠面积达到40万公顷;建立健全草原动态监测和草原防灾体系。到2010年,全省草原改良建设面积达到120万公顷,平均亩产草量达到260公斤。到2020年,草原改良建设面积达到300万公顷,平均亩产草量达到350公斤。二是加强退耕还草和青贮种植。实施退耕还草,加快人工种草步伐。大力推广苜蓿、谷稗、无芒雀麦等高产优质饲草品种。加强牧草种子基地建设,保证牧草种植需要。加强青贮饲料种植,搞好青贮玉米种子的选育和生产。到2005年,已垦草原退耕还草面积达到33.3万公顷;耕地种草面积达到23.3万公顷;新建牧草种子基地0.27万公顷;种植青贮玉米30万公顷。到2010年,已垦草原退耕还草面积达到67.3万公顷,耕地种草面积达到66.67万公顷;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到66.67万公顷,产量达到6000万吨,确保每头泌乳奶牛年饲喂10吨。到2020年,青贮饲料种植面积达到100万公顷,产量达到1亿吨。三是加快饲料工业发展。努力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通过改造工艺,提高大豆饼粕的饲用价值;加快开发奶牛、肉牛专用浓缩饲料或精料补充料,使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加强赖氨酸等饲料添加剂产品开发。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竞争能力;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降低成本,提高饲料转化率。 大力推广饲草、青贮饲料加工贮藏技术,鼓励和支持建立饲草、青贮饲料专业化公司,推进饲草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广秸秆利用技术,提高秸秆饲料的利用转化率。到2005年,饲料产品产量达到700万吨;建立无污染、无公害饲料科技示范生产基地;通过国际相关体系认证的饲料企业达到30个以上。到2010年,饲料产品产量达到1300万吨,并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到2020年,饲料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绿色饲料产量达到50%。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