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培育工程,加强封山育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保护、恢复和发展天然林资源。抓好退耕还林工程,认真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政策,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接续产业,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搞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中部地区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集中治理不同类型的生态灾害。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扩大保护范围和保护类型,提高保护水平,修复典型生态系统,切实保护好我省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搞好绿色通道工程,继续抓好以沈大、沈山、沈四、丹大高速公路绿色产业带为重点的公路和铁路、河流两翼绿化,提高绿色通道工程的标准和质量。加快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步伐,实行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重点建设辽东红松果材兼用林、落叶松速生丰产林、珍贵阔叶树大径材用材林和辽中南、辽西北杨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五、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
依法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提高适龄公民的尽责率,确保义务植树的质量。义务植树实行属地管理,城建、交通、水利、农业、煤炭、铁路等部门和行业要落实造林绿化责任制。将矿山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工作与造林绿化有机结合起来。城市绿化要与增强生态功能相结合,并纳入全省生态建设规划。将履行义务与市场运作结合起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营造林运行机制,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造林绿化。
切实提高营造林质量。强化林业建设质量管理,全面提高造林育林的成活率、保存率,对营造林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监管,建立完善的林业动态监测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根据生态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培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方式,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对疏林地补植改造,努力发展工业原料林、用材林基地,逐步消除天然林禁伐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林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苗木花卉、中药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业和产品,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七、完善林业产权制度维护林权所有者合法权益,认真落实林权政策,搞好林权登记发证工作,建立规范化的林权管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森林、林木、林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