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一)大力发展高效种养业。贫困地区要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发展高效种植和养殖项目,培育特色产品和支柱产业,推动优势农产品向贫困乡村优势产区集中。力争五年内,在“一县十三乡镇”重点开发建设3万亩设施池藕、5万亩高效大棚、8万亩优质林果和30万头肉牛、奶牛等。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和中药材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要围绕特色和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二)积极扶持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乡镇企业改组改造,为中小企业搞好技术、信息、政策、培训、管理等服务。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做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采取更加宽松的政策,引导农民放心、放手、放胆地发展民营经济,对有条件的乡镇可确定为试点单位,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平台。要有计划地在贫困乡村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搞活农产品流通,充分发挥其在农民脱贫致富中的引导和辐射作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提高生产要素聚集度。
(三)大力开展科教扶贫,提升产业开发层次。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创业的积极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强星火计划项目和农业扶贫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在市科技三项费用中,每年用于农业科技扶贫项目的资金不低于2002年的水平,并力争有所增加。实行农科教统筹,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应用技术的能力。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五年内争取对45万名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一县十三乡镇”要制订五年扶贫开发规划,切实认真组织实施。
六、加快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脱贫的重要途径。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专业技术、政策法规、安全常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条件。扶贫主管部门要收集贫困农村劳动力信息资料,及时对外发布,会同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积极探索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在贫困地区设立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平台,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服务融为一体,形成市、县、乡信息网络,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要进一步清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简化农民外出务工审核手续,禁止各种乱收费。由政府出资购买的社会公益性项目、政府特许经营、收费的项目以及无偿使用公共资源开展服务的项目可优先招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积极组织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劳务协作,按照同等优先原则,积极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到发达地区就业。力争在五年内,使50%左右的贫困农户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5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