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分析县域经济现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
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我国现阶段,县域经济是以县域范围内的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产业构成的一种有机体。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但有关数据表明,仍然存在发展不够,实力不强,后劲不足,特色不浓,效益不高,竞争力差的问题。从全国来说,我省县域经济滞后。2001年,按33个指标计算综合指数,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最发达的100个县市,湖北省榜上无名。近几年来,我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虽有所调整,但依旧不尽合理。2002年,我省县域经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4.3:43.3:32.5,第一产业所占份额过大、从业人员比重(48.5%)偏高,而且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为此,要根据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县域经济实际出发,注重经济结构调整,认真实行分类指导,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县域工业,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要高度重视拓展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中小企业
要明确县域经济的地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分,承担着县市区域内“吃饭与建设”的繁重任务,关系到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
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柱。县市以下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重点。美国、日本和西欧等地都很重视并有硬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我省抓中小企业,对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安置就业、农民增收、居民解困、提供税源、增加财力、支持农业、优化结构、“一主三化”、繁荣市场、拉动消费、维护稳定和建设小康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下岗、待岗人员较多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将突破650万,城镇富余劳动力将达到100万),办好一个中小企业可安排几十、几百人或更多的人就业,对发展、稳定十分有益。2002年底,湖北登记注册各类企业24.97万个,其中中小企业占99.8%。据省统计局对20个县市调查,中小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县市总值的80%以上,税收占70—80%,安排就业人员1397万人,占二、三产业人数的77.5%。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有些地方发展速度放缓,困难较大。存在思想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渠道不畅,企业负担沉重,政策支持乏力等问题,对此必须高度重视,研究措施,认真落实,推进发展。
四、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完善落实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