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鼓励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SCM)、客户资源管理(CRM)等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动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推动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整个流程的再造,推进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商务,不断拓宽和提高电子商务的范围和水平,逐步建立煤焦、钢材、建材、有色金属等行业交易网,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引导企业在网上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和前沿技术,寻求合作对象,加速信息资源和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是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步伐,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重点企业技术开发费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要达到2%以上,加强产学研合作,选择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重点进行突破,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面向全社会的技术创新服务网络。重点调产项目都要有坚实的技术支撑,要特别注重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调整引进技术的结构,从企业单独引进向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引进转变,从引进成套生产线向引进软技术和关键设备转变,通过引进—创新,逐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定激励措施,推进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市场化,形成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
(三)实施工业园区战略,围绕高速公路经济带,加快特色工业园建设
工业园建设是推动生产要素快速积聚、优化资源配置的一条捷径,是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是新时期我省结构调整新的突破口,是我省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总量持续扩张、竞争力不断提高、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举措。
“十五”后三年,要紧紧围绕高速公路经济带,按照“特色强、机制新、生态优、效益好”的指导方针,重点建设榆次工业园、吕梁百金堡工业园、河津精密铸造工业园等50个特色工业园,形成以工业园为基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化工业布局。特别是要依托大运高速公路,整合资源,通过建设大同塔山、太原医药食品、洪洞焦化、亚宝中医药等33个工业园,发挥工业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带动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使其成为山西省工业发展的新平台。
要围绕产业布局的合理、污染的防治、环境的优化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工业园规划的指导,工业园建设要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态工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