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械:继续保持我省火车轴、轮的技术、质量、规模优势,扩大出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同时进一步扩大电力机车牵引车头、牵引电机的生产规模。
3、加快培育和壮大具有发展潜力的医药、食品、新材料等新兴行业
医药行业:重点抓好以亚宝、康宝、惠达、瑞丰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促肝细胞生长素、白细胞介素2、加替沙星、抗癌新药等国家一、二类新药产业化;以我省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以太行、华康药业为龙头的中药新产品、新剂型改造;以同领药业、清华紫光等为骨干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及晋中、太原、大同等市地的医药园建设,推进医药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到2005年,医药行业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
食品工业:围绕发展四大特色农业,依托恒康乳业、古城乳业、粟海集团、宏达玉米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乳制品、肉制品、干鲜果菜和杂粮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支持杏花村汾酒、金星啤酒、水塔老陈醋、厦普赛尔、太原卷烟等企业,巩固壮大酒、醋、饮料、卷烟工业的名牌产品;加快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的发展。到2005年,食品工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
新材料:磁性材料按照“优化产品结构、创立名牌、培育集团、扩大市场”的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有一定生产规模、质量高、管理严、效益好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做精做专做强一批市场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到2005年使我省磁性材料走向规模化、系列化,并向延伸产品发展,形成年产高性能钕铁硼8000吨,铁氧体永磁材料5万吨,进一步提高高档磁材比重。
充分利用我省非金属矿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超细高岭土、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锌等新材料。到2005年,超细粉体材料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
2005年,我省冶金、煤炭、焦炭、电力、机械、化工、食品、医药、建材、纺织及新材料的销售收入将分别达到800亿元、675亿元、520亿元、320亿元、250亿元、220亿元、120亿元、80亿元、80亿元、30亿元和25亿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十五”后三年年均增长22.3%,工业增加值率按34%测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8%。“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年均约7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可以提前6年实现第一个翻番。
(二)实施企业信息化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数字山西”
一是加大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围绕建设“数字山西”的目标,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典型引路、带动全局”的原则,加快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和应用软件的攻关研制。机电行业积极推广CAD、CAPP、CAM等计算机辅助技术,重点示范CIMS高度集成化应用;电力、冶金、化工行业实现DCS集散控制;煤炭行业实现安全生产自动化监控。继续选择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