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
关于渭北农村受灾窑洞调查报告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3]94号 2003年10月31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10月份以来,我省大部分地方再次普降中到大雨,引发新的灾情。这次新灾主要发生在延安以南、渭北广大地区以及关中农村,受灾户多为住房条件差的贫困户,而且危房(窑洞)的险情随着时间和气候的变化仍在进一步发展。为了切实帮助各地做好救灾工作,省政府责成省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灾区,现场调查后,提出了灾害成因,与符合实际的应对措施。经省政府同意,现将省建设厅《关于渭北农村受灾窑洞调查报告》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关于渭北农村受灾窑洞调查报告
(省建设厅)
根据省政府指示,我厅抽调有关质量监督机构、勘察、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成两个专家组,在渭南市建设局、规划局及各县建设局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于2003年10月21—23日对渭北地区的澄城、合阳、白水三个重灾县的农村受灾窑洞进行了实地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调查资料,从技术角度对灾害的成因和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渭北农村窑洞特点及灾害概况
渭北地区窑洞建筑冬暖夏凉,就地取材,经济实用,且比较适合渭北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作为居住建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前多为沿山或沟坡建造的土窑,近几十年新建的多为砖拱窑洞,一般以户为一个建造单元(2—3孔窑洞)。近年来,由于集中搬迁的原因,也有数家农户相连成排建窑的情况。新建砖拱窑洞跨度一般为4米,进深9—10米左右。基本采用黄泥砌筑120毫米厚砖拱,窑顶以上覆盖0.5—1.0米厚黄土,分层碾压后与砖拱自然形成组合拱结构。侧帮墙一般采用1.5—2.0米厚土墙,前后墙基本采用土墙,也有少量砖墙。此种窑洞适合于干旱少雨气候条件。今年以来,渭北地区阴雨连绵,特别是8月下旬以来,发生了历史罕见的长时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过程,降雨量约为往年同期的五倍左右,造成了大范围、大面积土窑整体倒塌,即使未倒塌的窑洞也大量出现窑顶渗水,砖拱裂缝变形,前、后墙体下陷、倒塌或外闪及溜背、溜帮等现象而形成危窑。部分村庄地下因属煤矿采空区而出现地基下陷,造成窑洞拱脚出现裂缝,更增加了窑洞的安全隐患。
二、窑洞倒塌破坏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