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产品加工。完善水产品加工、流通冷链,加快研发精深加工产品,加强企业安全质量体系建设,重点启动建设3—5个水产品加工开发示范园区。
(3)市场流通。发展渔业协会,加快省紫菜协会、省河蟹协会等渔业专业协会建设。培育、规范专业批发市场和产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水产品批发市场及其无公害水产品交易区。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二带”、“四区”。分别是:沿江长吻鱼危、江蟹、江虾、河豚、黄颡鱼等特色产业带;沿海文蛤、缢蛏、大黄鱼、对虾、梭子蟹、条斑紫菜等特色产业带。太湖地区淡水虾、蟹、珍珠、鳜鱼、鱼白鱼等优势区;里下河地区虾、蟹、黄鳝、黄颡等优势区;洪泽湖及淮北地区蟹、虾、斑点叉尾鮰、鲟鱼等优势区;大中城市周边观赏鱼、休闲渔业优势区。
(十五)特色林业。
特色林业以杨树和银杏为发展重点,力争5年内在产业化开发上有明显突破。
1.主攻方向。杨树种苗和原材料建设,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杨树产品深加工。银杏种质创新,栽培、加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银杏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林木种苗引繁体系和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林木种苗龙头企业培育。
发展目标:至2007年,新增杨树速生丰产林400万亩,总面积达730万亩;建成杨树良种繁育基地4.5万亩,生产杨树良种壮苗1.37亿株;全省杨树总产值可达260亿元。银杏苗木基地面积达2万亩,新建银杏果、材、叶、花原料林基地85万亩,银杏良种果实年产量超2万吨,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银杏产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林木种苗基地面积达4万公顷,年总产苗量达13.5亿株,林木种苗总产值达20亿元,年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健全杨树种苗选育、繁育推广体系,建立1个省级杨树良种繁育中心,6个市级杨树原种繁育场,33个良种繁育圃,加快优质高产、耐水、耐盐、耐旱叶、果、花、材和观赏用银杏新品种的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建设3个银杏种质资源库,2个省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15个银杏良种生产圃。建立林木良种基地28个,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95%以上,建设1个苗木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林木良种示范基地和18个重点苗圃。
(2)加工。鼓励“三资”开发林业,大力发展和提高木材加工水平,积极推行银杏机械化选果和分级包装,发展银杏产品深加工。重点引进国际先进木材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提高加工产品的档次,积极开拓出口外销,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3)市场流通。大力培育木材及加工产品、银杏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一批初级林木种苗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综合性批发市场和储运中心,促进规范化管理,拓宽国内外市场流通渠道。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淮北、沿海和沿江三个杨树优势产业带,包括徐、淮、盐、连、宿5个优势产区;建设淮北、里下河、环湖和沿海银杏产业优势区。
(十六)桑蚕茧。
1.主攻方向。一是桑蚕品种选育;二是桑蚕茧龙头企业和专业协会培育壮大;三是茧丝绸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05年,全省亩均产茧达到80公斤;到2007年,达到90公斤。鼓励丝绸工业和贸易企业与蚕茧生产基地紧密结合,鼓励蚕茧产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后道加工企业,培育出辐射区域较广、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3家,生产加工型或流通贸易型龙头企业5—6家,积极支持建立蚕农合作组织,实现蚕桑生产的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高强力、高净度、雄蚕茧、彩色茧等桑蚕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在改造已有三级原种场的基础上,引导三级原种繁育基地向蚕茧主产区转移,支持苏北建设一个三级原种场。
(2)加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加工设备和技术改造,开发蚕茧深加工技术,发展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3)市场流通。在坚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蚕农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健全收购网络体系。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沿海里下河蚕茧产业经济优势区、徐宿优质蚕茧优势区、苏南丝绸深加工优势区。
三、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主要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