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原种场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扩大种羊规模,加强纯种选育,更新血统,提高种羊质量和供种(精)能力,为省内外杂交改良提供优质父、母本。改善扩繁场基础设施,强化波尔山羊的选育和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提高波尔山羊种用价值,加速纯繁扩群,满足全省山羊杂交改良的需要。加强县、乡两级供精体系建设,提高人工授精受胎率和覆盖面。
(2)肉类加工。在徐州、南京、南通、盐城等地,推行定点屠宰,改造和扩建山羊屠宰、分割、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能力,开发系列产品。
(3)市场流通;建成2—3个年交易量百万头以上和5—8个年交易量50万头左右的山羊专业交易市场。
3.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徐宿、沿海、沿江、丘陵四个肉用山羊优势区,波杂山羊出栏量占全省的80%以上。
(十三)优质地方家禽。
1.主攻方向。建设一批种质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江苏家禽品种的创新能力和储备能力,成为全国优质地方家禽保护、开发和引种中心;建设一批无公害生产基地和规模生产企业,实现规模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家禽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建设一批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著名企业和品牌,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地方优质鸡、麻鸭、鹅等优质家禽出栏4.5亿只,占全省家禽比重达60%,产值比重达65%。重点开发和推广如皋鸡、淮扬麻鸡、苏禽黄鸡、雪山草鸡、新兴黄鸡、青壳蛋鸡、高邮鸭和扬州鹅,成为我省地方家禽的主体品种。主体品种的生产比重达50%以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无公害禽肉产量达到50万吨,无公害禽蛋达到30万吨。重点建设10个优势区域,年栏存优质地方家禽占全省总量的68%,规模水平提高30%,加工比重达到40%。围绕鸡、鸭、鹅、特禽,各培植一个从种质—生产—加工的链式开发企业集团,企业集团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成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地方鸡种、水禽等优质地方家禽开发中心。建设狼山鸡、溧阳鸡、如皋鸡、高邮鸭、太湖鹅、扬州鹅、新扬州鸡等品种的原种场和四季鹅、“雪山草鸡”、“青壳蛋鸡”等育种场。完善地方禽种扩繁场。培育青壳蛋鸡和青脚肉鸡各一个配套组合,作为今后全省优质地方家禽开发的主体品种。
(2)加工。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推行“公司+农户”等多元模式,探索建立产业联结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从基地规模生产到企业加工销售的良性循环,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市场流通。发展家禽业协会,建立家禽批发市场。
3.优势区域。根据全省各地现有的生产基础和资源条件,全省重点建设10个优质地方家禽优势区域,其中地方黄鸡4个、肉鹅2个、蛋鸭1个、特禽3个。
(十四)特种水产。
1.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特种水产原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江苏特种水产品种的创新和储备能力,成为全国优质地方特种水产品种保护、开发和引种中心;建设一批初具规模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加工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一批名牌企业和产品,增强江苏特种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到2007年,特种水产养殖面积预计900万亩,特种水产品产量108万吨、产值256亿元。形成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品8个。其中,藻类、龟鳖、珍珠、观赏鱼等4个产品产值分别达到5—10亿元;特色鱼类产值20亿元;虾类、经济贝类产值分别达到30—60亿元;蟹类产值100亿元以上。建设5—10个水产品加工开发园区,特种水产品加工转化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升到30%以上,加工产值达80亿元,培育67个有区域特色的万亩规模连片的优势产品生产基地。到2007年,建成无公害特种水产品生产基地500万亩,力争5年内新增无公害水产品800个,新增名牌产品20个。全省水产品出口达到2.1亿美元。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设国家级中华绒螯蟹原良种、条斑紫菜种质库和省级海、淡水引育种中心等10个特种水产原良种基地。建设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条斑紫菜、河豚、黄颡鱼、翘嘴红鱼白、文蛤、青虾、中华鳖、罗氏沼虾、河蚬等20个品种的原良种场,完善50个较具规模的育苗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