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加强优质瘦肉型猪原种猪和配套系选育,支持外种猪、苏太猪、苏钟猪等瘦肉型猪种的持续选育,加强姜曲海、新淮猪瘦肉型猪新品种(系)培育力度。完善县、乡级二元母猪制种与扩繁场建设。加强种猪测定工作的管理,开展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和良种登记工作。
(2)肉类加工。选择有一定基础的肉类加工企业,通过扩建和技术改造,建成3—5个屠宰加工能力为200万头以上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建设5—10个年屠宰加工能力为30—50万头的猪肉产品加工企业。其中有5个以上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团,获IS0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食品卫生达到HACCP国际标准和欧盟、日本注册,成为我省活猪或猪肉产品出口基地。
(3)市场流通。在苏中、苏北优势区域发展一大批与生产相配套的运销合作经济组织。在省内县级以上城市开辟优质瘦肉型猪猪肉连锁销售的专卖店150个,品牌猪肉超市专销比例达60%。
3.优势区域。重点建设苏南规模化种猪生产、集约化商品猪生产和现代化猪肉加工基地;苏中以专业大户为主体的规模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苏北发展适度规模、小区连片的无公害养猪基地,发展一批加工龙头企业。
(十一)奶业。
1.主攻方向。一是良种奶牛繁育体系建设和规模化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二是培植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网络;三是积极引导消费,培育乳品增量市场,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四是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加快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管理监督体系与国际接轨。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奶牛存栏25万头,奶类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奶业总产值突破70亿元,60%以上的产奶牛年平均单产达7000千克,其中江南和徐连奶业经济带奶牛存栏20万头,奶产量达75—80万吨。鲜奶加工达到120—140万吨;上市各种乳制品种类10—12个,品种数量120—150个;开发功能性乳制品品种4—5个。培育3—5个国内知名品牌,发展15个奶制品无公害品牌。学生饮用奶推广覆盖全省各区县。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一批高产奶牛核心种群示范基地。组建省奶牛育种中心,配套建设种公牛站,推广应用高产奶牛繁殖新技术,推进良种奶牛种质产业化。建设奶牛育种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奶牛的良种(电脑)登记和全群牛的电脑信息管理。
(2)乳品加工。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使其整体科技含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加工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强科研部门与科技企业的联合协作,重点研究开发抗高血压因子发酵乳、降胆固醇功能乳、降血糖功能乳、婴幼儿免疫奶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发酵奶和液态奶产品,实行产业化链式开发。
3.优势区域。实施“两头带中间”奶业发展战略,江南奶业经济带重点发展沪宁线大中城市郊区的规模化养牛,徐连奶业经济带重点发展陇海线的适度规模养牛,淮南及苏中腹地奶业发展区重点发展无公害奶牛规模饲养。
(十二)波杂山羊。
1.主攻方向。一是波尔山羊原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波尔山羊种质龙头企业,建成国内一流的波尔山羊原种繁育基地;二是提高波杂山羊的饲养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建设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三是通过改制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屠宰加工企业和流通市场;四是因地制宜、草畜结合,建设一批优质牧草商品生产加工基地。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纯种波尔山羊存栏量达到7000头,比2002年翻一番;出栏波杂山羊870万头,占全省山羊出栏总量的比重达到48%,比2002年翻两番。种草养羊面积达200万亩,比2002年翻两番。山羊业生产加工产值达83.7亿元,其中波杂山羊达46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达55%,分别比2002年增长59.7%、376.2%和36%。建成波杂山羊年饲养量100万头以上的商品基地县1个,50—100万头的商品基地县10个,10万头的商品基地乡(镇)10个,1000头的规模羊场或小区100个;建立100个规模化无公害波杂山羊生产基地;配套建设优质牧草基地100个;规模饲养比重提高到30%。建成3—5个种质龙头企业,2—3个年交易量百万头以上和5—8个年交易量50万头左右的山羊专业交易市场,培育壮大2—3个羊肉加工省级龙头企业和一批市级龙头企业,打造2—3个羊肉产品省内乃至国内知名品牌。羊肉加工产品打入中东、俄罗斯市场;皮革、羊肠衣等产品出口增加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