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建立特粮特经作物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地方特色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国内外优质专用品种的引进筛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一批既适合当地生产、又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
(2)加工。开展特粮特经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和加工质量。重点开发淀粉加工、低糖薯脯、真空炸薯片、豆奶、花生奶、花生茶以及豆类点心食品等深加工产品系列。积极扶持和引导饲料加工企业、养殖大户对各种食用作物的茎叶、果壳实施饲料化加工处理和综合利用,不断提高副产品的利用率。
(3)市场流通。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通过“公司+农户”、“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组织订单生产,开拓市场渠道。
3.优势区域。
淮北旱杂粮油优势区。重点建设大粒油用花生基地、饲用玉米基地、专用甘薯基地、高蛋白大豆基地、油用芝麻基地。
沿海特种工业原料优势区。重点建设啤酒大麦基地、薄荷基地、何首乌基地、中药材基地。
丘陵特经优势区。重点建设苎麻基地、甘蔗基地、百合基地、芝麻基地、席草基地。
沿江鲜食菜用型特粮优势带:重点建设鲜食玉米基地、鲜食菜用甘薯基地、鲜食菜用大豆基地、蚕豌豆基地、小杂豆基地、中、小粒专用花生基地、荞麦基地、薄荷基地。
(六)特色蔬菜。
1.主攻方向:一是提高种质创新与种业产业化水平,主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扩大深加工的规模,提高深加工能力;四是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外向化程度。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特色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400万亩,总产3000万吨,总产值400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70%、75%、83.3%,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特色蔬菜面积850万亩,有机食品蔬菜面积10万亩,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体系;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0个,组建蔬菜行业协会10个,其中全省性协会5个,培育有影响力的蔬菜品牌15—20个,蔬菜加工能力达300万吨,鲜菜消耗量达800万吨,占蔬菜总产的20%左右;出口蔬菜60万吨,占全国蔬菜出口量的15%左右,创汇5亿美元;普遍实现净菜上市,超市连锁销售量达600万吨,占全省城市居民消费量的70%。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育成一批设施栽培与加工专用品种,形成一批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业企业。
(2)蔬菜加工。推行蔬菜产品标准化分级、包装,发展保鲜、冷冻、脱水蔬菜,开发深加工产品。
(3)市场流通。培育一批优势产品和品牌,形成重点产地和销区的批发市场网络。重点建设一批蔬菜批发市场,大力发展蔬菜超市化经营,培育行业协会和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3.优势区域。重点培育淮北、沿海和环湖三大蔬菜区,在区域内建设20个无公害、出口创汇型的特色蔬菜基地。
淮北菜区。充分发挥该区域光温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全国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产品以茄果类为主,同时发展芦笋、牛蒡、山药、大蒜等。
沿海菜区。重点发展根茎类蔬菜、葱蒜类蔬菜和食用菌生产。
环湖菜区。充分利用我省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里下河、环湖等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水生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莲藕、水芹、茭白、慈菇等水生蔬菜和香葱等特色蔬菜。
(七)花卉苗木。
1.主攻方向。提高种质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形成特色;以标准化建设为核心,提高产品质量,推进产业升级。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花木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0万亩。建设观赏苗木优势产区4个,盆栽花卉优势产区3个,鲜切花和商品盆景优势产区各1个。建立花卉苗木优势基地36个。生产观赏苗木24亿株,其中标准化产品占一半以上;盆栽花卉3亿盆,其中高档轻基质栽培产品占20%;商品盆景300万盆,其中95%以上符合国际检验检疫标准;鲜切花4亿枝,品质符合国家三级以上标准;草坪草6000万平方米,其中无土草毯500万平方米。培育出20个左右的花木名牌产品。建立10个左右产值超5000万元的花木龙头优势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木品种覆盖率达50%,种苗自给率达90%,组建1—2家花木种苗上市企业。在生产区、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建立10个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成国家级大型花木市场2—3个。观赏苗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20%左右,鲜切花省内市场占有率达40%;草坪草基本满足省内市场需求。实现花木销售产值6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40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