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2003-2007年)的通知

  二、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的主攻方向、发展重点与优势区域
  (一)优质稻米。
  1.主攻方向。一是优质水稻种质资源的引进与创新,选育、开发优质水稻品种;二是优质安全标准化、机械化技术研究与应用,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改善稻米品质,提高稻米食用安全性;三是稻米加工工艺与优质稻米品牌建设,提高稻米附加值。
  发展目标:至2007年,全省国标三级以上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400万亩(其中国标三级1500万亩,国标二级600万亩,国标一级300万亩),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无公害优质稻米商品率达60%左右,比2002年提高20%。全省稻米年外销量200万吨左右,占全省稻米年总产量的15%以上。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坚持自育与引进相结合,科研、育种、生产相结合,选育和开发一批国标二级以上优质水稻品种,重点开发具有竞争优势的优质杂交籼稻组合、国标二级以上的早熟晚粳和迟熟中粳稻新品种(组合)。建立优质籼稻组合、优质粳稻品种(组合)育繁中心,建设和完善水稻育种和引种体系、种子生产体系、种子加工体系、良种推广和营销体系、种子质量认证和监测体系。
  (2)稻米加工。培育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稻米加工企业,提高稻米加工工艺水平,研究开发稻米深加工技术,开发以大米为主体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和营养食品等深加工产品,加强对稻米副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稻壳及米糠资源的合理开发。
  (3)市场流通。培育具有强势竞争力的稻米精品名牌,提高精品名牌优质稻米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国内及国际籼米市场。改扩建5个区域性优质稻米专业化批发市场,发展3—5个区域性的无公害优质稻米产业化协会,推行规范化订单生产。扶持稻米专业交易市场,实行超市化销售。
  3.优势区域。
  淮北西南部杂交中籼稻优势区。在徐州、宿迁、淮安三市部分县(市)发展优质杂交中籼稻3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质籼稻优势产业基地250万亩。
  沿运及丘陵杂交中籼稻优势区。在淮安市西南部及扬州、南京两市的沿运、沿江部分县(市)发展优质杂交中籼稻3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质籼稻优势产业基地250万亩。
  淮北陇海线及沿淮中熟中粳稻优势区。在淮北微山湖、骆马湖、石梁河水库、运河、淮河等湖河灌区,发展优质中熟中粳稻500万亩,重点开发国庆节前上市的中熟中粳稻米,建成无公害优势产业基地300万亩。
  苏中里下河及沿海迟熟中粳稻优势区。在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市部分县发展优质迟熟中粳稻8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势产业基地450万亩。
  苏南太湖流域单季晚粳稻优势区。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发展优质早、中熟晚粳500万亩,建成无公害优势产业基地300万亩。
  (二)弱筋小麦。
  1.主攻方向。一是立足国内市场需求,发展专用品种,开展区域化订单生产、订单收购;二是弱筋小麦保优栽培技术研究与标准化生产;三是引进“三资”,发展专用小麦的食品深加工和品牌建设。
  发展目标:提高国内弱筋小麦的自给率,逐步实现国内进口替代。到2007年,全省弱筋小麦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在现有基础上扩大500万亩。其中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满足国内优质弱筋小麦需求总量的50%以上,中弱筋配麦(准弱筋)小麦生产基地5007亩,满足省内市场需求的2/3以上。
  2.发展重点。
  (1)种业建设。弱筋小麦品种资源的引进、选育与开发;弱筋专用小麦良种扩繁;建立弱筋小麦品种创新与良繁中心。
  (2)小麦加工。培育、扶持一批专用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企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发展小麦深加工。
  (3)市场流通。实行弱筋小麦订单生产、收购,探索建立市场优质优价机制。建立2—3个区域性小麦生产行业协会、优势区内市县小麦协会,提高专用小麦生产组织化水平。创建一批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和专用粉品牌以及深加工产品品牌。
  3.优势区域。发展沿江、沿海(含丘陵)地区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500万亩,里下河及沿淮中弱筋小麦优势区准弱筋配麦基地400万亩,淮北麦区啤酒用白粒弱筋小麦基地100万亩。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