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充分发挥志愿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以节庆、广场、家庭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区教育、科普和文体活动,促进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建设。大力开展户外环境与户外设置物的整治,提倡庭院绿化、建筑物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进一步净化、绿化和美化社区环境。注重居住、保健、教育、安全和社交、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参与能力。
5.建设生态型村庄,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编制体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县城和乡镇村庄布局规划和单个村庄的建设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节约耕地的生态型村庄。围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把生态公益林、万里清水河道、万里绿色通道、千万农民饮用水、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等整合起来,协调推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倡畜禽生态养殖,推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明殡葬,做到农村墓区生态化,经营公墓园林化,清除“青山白化”。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因地制宜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按照现代化要求改造和建设农民住房,进一步提高农村电话和电视普及率,提高农村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创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整体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
(五)建设科学、高效的能力支持保障体系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加快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加强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教育支撑,发挥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作用,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建立生态省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
1.树立先进的生态文化理念。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培养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伦理观,树立环境是资源、环境是资本、环境是资产的价值观,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观,倡导节约资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减量排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规范,创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省建设的文化氛围。
2.加强生态省建设的科技教育支撑。
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创新能力强、机制更活更开放、以多种所有制科研机构为主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建成与区域经济结合、企业化经营的,提供专业、便利、全程、有效服务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竞争有序、电子化和网络化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稳步发展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政府职能转换到位、技术市场监管有力、科技要素活力进发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组织研发污染监控、生态重建、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鼓励绿色食品、绿色工业产品、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和环保产品的开发生产。加快环保科研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产业和产品,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艺装备、产品和企业。
组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重点是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置、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置、餐饮业油烟废气生物法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城镇污水高效处理新技术及装备国产化、生态化智能化住宅建设、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废旧塑料综合利用等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和示范。
加强生态省建设的人才培养。在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强生态环境、绿色产业、循环经济重点学科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组织地对企业法人和经营者进行循环经济的培训。根据生态省建设重大项目需要,通过各种合作途径,加大国内外人才引进力度。
3.发挥生态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作用。
从实际出发,敢于实践,大胆创新,认真抓好创建生态省的试点示范。广泛开展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推进全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市)建设活动。大力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园林式居住区、人居环境范例、生态示范社区、生态示范乡镇以及生态型住宅、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等各类生态建设示范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强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示范功能,使之成为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率先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的示范区。
4.完善生态环境安全的预测预警系统。
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建设包括生物资源、农业资源、环境质量、水土保持、河道水质、地质环境、海洋环境、气象、赤潮等内容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设“绿色浙江”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和跟踪评价水平。
建设完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暴潮、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以及赤潮、酸雨、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事故和突发性动植物病虫害等的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增加预警和防范准备时间,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5.建立生态省建设的科学决策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规划时,要满足生态省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建设要求。加强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注重信息共享,实行科学决策。
建立健全民主决策与专家咨询机制。对生态省建设重大决策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对重要规划,政策以及重大项目实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加大决策的透明度。提高社会团体和公众参与程度,形成政府、专家与社会团体、公众相互配合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有效地推进生态省建设。
建立生态省建设评估机制。按照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评价制度,对全省与各市县、各部门生态省建设进展情况开展动态评估。研究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科学地分析和评价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五、生态省建设的重点领域
根据生态省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建设步骤,计划在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林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生态城镇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碧海生态建设、下山脱贫与帮扶致富、科教支持与管理决策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近期重大项目将列入省“五大百亿”工程。
(一)生态工业与清洁生产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建设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的生态工业体系。培育一批企业内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开展产业与产业、生产与消费之间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实验区。同时,对全省镇以上各类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并对园区的主要污染物实施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对500多家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对全省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对全省危险废物实行无害化处置,加快“西气东输”浙江段配套工程和东海春晓天然气利用工程的建设,对现有燃煤电厂实施脱硫及烟尘控制。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示范项目。
(二)生态农业建设
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建设千余个农牧结合的绿色生态畜牧养殖小区,其中省级250个。推广秸秆还田、新型有机肥、优质高效新肥料和平衡施肥等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尽快解决“餐桌污染”,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县、区的建设。
(三)生态林建设
大力推进以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林建设,促进城镇、平原绿化以及全省八大水系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实施万里绿色通道、高标准平原绿化、退耕还林、沿海防护林、长江中下游防护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公园建设等项目。到2007年管护和建设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共200万公顷。
(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
对全省6万公里河道中主要骨干河道及镇乡村所在地的1万公里河道进行疏浚、拓宽、护岸、筑堰(坝)、清障、水土保持等综合治理,到2007年全省主要河道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使我省水环境质量达到生态省建设的要求。
(五)生态环境治理
搞好以小流域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钱塘江、瓯江及其他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兴建水资源的重大工程及其他水源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治理城市周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和交通干线两侧的环境,搞好露天开采矿山的边坡整治和复垦、复绿及景观修复。其中,到2007年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4000平方公里,加固1000座小二型以上水库大坝,建成100个饮用水源保护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率达60%以上,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基本得到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