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逐步改善,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建设生态城镇,创建绿色社区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绿色消费观念初步形成,主要“餐桌污染”基本消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超过65%,科技教育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
2.推进阶段(2006—2010年)。
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取得成效,生态经济形成一定规模;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清洁生产,规模以上企业60%通过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一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扭转局部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60%、95%和32%;“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全面完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地位。社会福利和公益设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07年底,30%左右的县(市、区)初步达到生态县(市、区)建设要求;到2010年底,40%的设区市基本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全省人均CDP预期达到25000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城市化水平达到60%。
3.提高阶段(2011—2020年)。
生态省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基本实现,80%以上的设区市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初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转变;年人均GDP预期达到50000元,争取实现翻两番目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60%,城市化水平达到65%,全面达到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生态省建设指标;经济发展、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五)评价指标体系
为客观评价生态省建设的进程,依据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参照现有生态省试点的指标设置,结合浙江生态省建设的主要任务,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6个指标,构成浙江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还要根据生态省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新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国家环保总局制订的生态市、县建设指标的基础上,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生态市、生态县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各地区的创建进程。
浙江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表见附件1。
三、生态省建设的功能分区
(一)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和我省生态环境特点,全省划分为6个生态区、15个生态亚区。
浙东北水网平原生态区(含钱塘江河口生态亚区、宁绍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和杭嘉湖平原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
包括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宁波市、绍兴市的20多个县(市、区),是我省最大的平原区,该区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在10米以下,分布有少量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孤丘和丘陵。区内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城镇密集的生态经济区,同时兼有泄水排涝和湿地的功能。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水环境破坏;地下水超量开采导致地面沉降;洪涝、渍害和酸雨比较严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水污染综合治理和河口治理力度,净化河湖水体,严格控制并逐步减少地下水超采,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古文化遗址和湿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和农区林网建设。
浙西北山地丘陵生态区(含天目山脉森林生态亚区,千岛湖流域森林、湿地生态亚区和钱塘江中游森林生态亚区)
包括湖州市、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绍兴市的近20个县(市、区)。天日山脉和千里岗山脉展布全区,中山环绕,山高坡陡,河谷深邃。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主要水系有钱塘江水系的富春江;新安江、分水江和太湖水系的东、西苕溪。该区是杭嘉湖地区水源供给地和浙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省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和“黄金旅游”之地。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水土。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山溪性河流落差大、蓄水能力差,易使下游发生洪涝灾害;局部地区水土流失较重,滑坡灾害多发。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搞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建设水源涵养林;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保护千岛湖水质,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倡导生态旅游。
浙中丘陵盆地生态区(含浙中丘陵农业生态亚区和金衢盆地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
包括绍兴市、金华市、台州市、宁波市、衢州市的近30个县(市、区),是我省最大的丘陵、盆地集中分布区。区内有钱塘江水系的衢江、金华江、浦阳江、曹娥江等,椒江水系,甬江水系的奉化江等;丘陵起伏平缓,底部开阔,由河谷中部向南北两侧呈阶梯状分布。该区是我省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商品基地。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东阳江、浦阳江和曹娥江下游污染较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水源涵养能力,建立水系源头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搞好水库配套工程、农田灌溉设施和标准防洪堤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实施“沃土工程”,合理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建设以农林牧复合经营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推进城市化。
浙西南山地生态区(含乌溪江流域农林生态亚区、瓯江流域森林生态亚区和飞云江流域森林生态亚区)
包括衢州市、金华市、丽水市、台州市、温州市的近30个县(市、区),是我省山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一个山区,为瓯江、飞云江、鳌江等水系的发源地,也是钱塘江支流乌溪江、江山港、武义江的发源地。该区是我省的主要林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并拥有为数众多的名贵动植物资源。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持水土。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山高源短流急,自然蓄水能力较差,洪涝、干旱和山体滑坡等突发性灾害频发;一些地方食用菌的不当发展,破坏了阔叶林资源,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坡地、陡坡地过度开发,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针阔混交和常绿阔叶林比重,建设生态公益林,加强水系源头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速生菇木林的营造,调整农林牧业生产结构;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搞好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抗灾能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山区水电资源;鼓励下山脱贫和外迁内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浙东沿海及近岸生态区(含浙东沿海城镇及农业生态亚区和浙东滨海湿地生态亚区)
包括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的近20个县(市、区),地势低平,海拔多在300米以下。区内有温瑞平原和温黄平原,有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五大入海河流的河口和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滩涂资源比较丰富。该区南部有我国最北的红树林分布点,北部杭州湾两岸的湿地是大量候鸟迁徙的中途栖息地,是我省加工制造业和农林、水产等的重点产区。该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河口,港湾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环境污染较重,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丘陵坡地过度开发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入海陆源污染物增加和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威胁河口、港湾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加强污染的综合治理,大删减二氧化硫和污水排放总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设沿海防护林带、农区防护网和城镇公共绿地;加强各入海河口的综合整治和滩涂、港湾的合理开发利用,协调好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与湿地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
浙东近海及岛屿生态区(含浙东北海洋生态亚区和浙东南海洋生态亚区)
包括舟山市、台州市和温州市6个海岛县(区)在内的所有海域和岛屿。所在海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台风、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区内海岛礁石众多,形成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全区港口航道资源得天独厚,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资源丰富。该区主导生态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近岸海域污染加重,赤潮频繁发生;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淡水资源短缺;台风、暴潮灾害时有发生。保护和发展方向主要是:加大入海污染物的控制和治理力度,建设标准海塘和海岸防护林体系;加强海域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发展港口航运、船舶修造业、生态渔业、生态旅游和新兴海洋产业;建立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严格执行休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大放流增殖,建设人工鱼礁,推进渔业农牧化;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增加供蓄水能力;积极推进重点海岛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海洋经济发展环境。
(二)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