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和完善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办法。建立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从决策、执行等环节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人、财、物的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坚持和完善干部谈心、诫勉谈话、回复组织函询、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严把党政领导干部入口关;建立和实行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工作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责任制、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加强对贯彻执行
《条例》情况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严肃查处各种用人不正之风和违反
《条例》规定的选人用人行为。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实效。
16.建设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后备人才队伍。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数量要能满足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其中近期比较成熟的要达到四分之一左右。省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要以40岁左右的干部为主体,通过动态调整,使35岁左右的后备干部逐步达到四分之一。在后备干部队伍中,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要占适当比例。新补充的后备干部,要以适应整体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以及发展汽车制造、精细化工和合成材料生产、农产品加工转化、中药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生产等重点产业要求的相关专业干部为重点。到2007年底,40岁以下的省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不仅要精通1门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1门外语,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最低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要占三分之一以上,博士学位的占有一定比例。研究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能进能出;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坚持实行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办法。坚持备用结合,提拔领导干部一般要从后备干部队伍中产生,尤其要注意把那些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
17.加强领导,抓好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列入重要日程,摆上突出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级组织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组织好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及时掌握年度计划实施情况;要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的要求,抓紧制定本地、本部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对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组织实施,确保本实施意见落到实处。
关于加强吉林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
(2003年8月13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推进吉林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根据《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办发[2002]1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吉林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充分认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在市场竞争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与加快吉林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总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治理方式变革的要求;素质亟待提高,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还十分稀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和实现吉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已成为实施人才兴业战略的当务之急,必须下大气力认真抓好。
2.明确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全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着眼营造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生成机制,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进程,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为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3.确立工作目标。通过5年努力,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人才总量大幅度增加,知识和专业结构明显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在全面提高现有经营管理者政治业务素质的同时,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加强国有企业产权代表、职业经理人、复合型人才、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适应我省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能够驾驭市场经济的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