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当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重复使用的各种管道应当在使用后立即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然后进行灭菌消毒处理。
(3)每个诊室、病房备单独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即消毒,体温计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2%。过氧乙酸擦拭。
(4)病人离开救护车后,应当立即对车内空间及担架、推车等运载病人的交通工具及用具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3、污水污物处理
(1)病人的生活垃圾要用双层垃圾袋盛装,及时消毒处理,避免污染。
(2)使用后的隔离衣裤、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弃物及时分类、消毒、处理,存放容器必须加盖,避免污染。
(3)现阶段污水处理可以适当增加药物投放量,使总余氯量≥6.5mg/L。
(四)尸体处理
死亡病人尸体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棉球或纱布堵塞人体孔道后,再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后尽快火化。
(五)终末消毒
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房间必须进行终末消毒。
四、医务人员防护指导原则
医务人员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
(一)一级防护
1、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2、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12层以上棉纱口罩。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二)二级防护
1、适用于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2、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必须戴12层以上棉纱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
3、每次接触病人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洗必泰醇、新洁尔灭醇、75%酒精等)揉搓1—3分钟。
4、对病人实施近距离操作时,戴防护眼镜。
5、注意呼吸道及粘膜防护。
(三)三级防护
1、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医务人员。
2、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的消毒隔离防护按照本指导原则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转运工作的通知》(卫机发[2003]9号)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13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
一、目地
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关键措施和重要工作环节。做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指导疫情的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其主要目的是:
(一)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二)追踪和管理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三)掌握疫情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为疫情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提供数据。
(四)监测和评价疫情预防和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发现疫情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为疫情控制工作的指挥、决策和实施提供信息支持,为制定和完善疫情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五)为最终阐明疾病自然史、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提供研究线索,为今后应对类似突发不明原因疾病积累经验。
二、工作内容
(一)病例的个案调查。
(二)接触者追踪和管理。
(三)资料管理和利用。
三、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病例的个案调查。
1.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密切注意就诊人员,发现病人或疑似病人,要严格按照《
卫生部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84号)和《
卫生部关于规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报告的紧急通知》(卫机发[2003]21号)要求,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首诊医生要认真填写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卡,按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接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和疑似病例报告后,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在最短时间内派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对报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每个病例的调查原则上要由两人共同完成。同时,派出消毒专业人员到病人居住地和病人的其它滞留地点进行终末消毒。
3.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时,尽可能由病人自己回答调查者所提的问题,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要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病人相关诊疗资料。如病人因病情较重或已死亡,无法实施对病人的直接调查时,应通过其亲友、同事或其他知情人了解情况,完成调查。
4.个案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见附件14)。表格填写要完整,不得缺项。
5.调查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了解和记录患者发病后到过的地方、乘坐过的交通工具和与其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的有关情况。
6.疑似病例确诊、病人痊愈出院或死亡时,收治病人的医疗机构要将病人的诊断、转归情况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要登记姓名、病历编号、国标码、住院号资料,纳入当地疫情报告系统。必要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进行随访调查。
7.注意事项:
(1)对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时,调查员要按照医务人员接触诊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个人防护的有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2)调查时要尽量减少对临床诊疗活动的干扰。
(二)对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
1.接触者的追踪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个案调查获得的信息,及时开展对病例接触者的追踪和调查(见附件15)。
2.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和隔离。
(1)如发现密切接触者已出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指定医疗机构派专用车辆将其接入指定医院进行隔离诊治,并进行病例个案调查。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调查获得的与病例接触的方式、频度、场所等详细情况和已经明确的该疾病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的有关知识,对接触者受到感染的危险性进行分析和判断,对一般的接触者,要告知注意事项,如有不适,立即到医疗机构就诊;对密切接触者要隔离和医学观察两周(从接触之日算起)。
3.接触者信息的通报。
(1)如病例发病后有旅行史,要将病人乘坐过的交通工具的日期、航班、车次(车厢)、轮船(船舱)等详细情况报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由自治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媒体发布开展对有关班次交通工具乘客的医学观察和追踪调查的信息公告,以便及时发现疫情,迅速采取控制措施。
(2)各地卫生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和疑似病人患病期间乘坐交通工具的详细情况通报途经和到达省份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疫情控制和追踪调查工作,同时要将有关情况报告卫生部。
(3)如发现输入病例,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将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
(4)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疫情发现地,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发现符合诊断标准的,由到达地按规定报告疫情,并进行调查处理。
(三)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1.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实行计算机个案化管理,调查表的数据库要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的录入方式由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和安排。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分析结果,以指导当地疫情控制工作。
附件14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国标码□□□□□□ 病例编码□□□□
1.一般情况:
1.1 姓名:
1.2 身份证号码: □□□□□□□□□□□□□□□□□□
1.3 性别:(1)男 (2)女 □
1.4 年龄(岁):____________ □□
1.5 职业:
1.5.1 医院工作人员: □
(1)医生 (2)护士 (3)护工 (4)检验 (5)行政管理人员 (6)其他
1.5.2 非医院工作者: □
(1)幼托儿童 (2)散居儿童 (3)学生 (4)教师 (5)保育保姆 (6)餐饮业 (7)商业服务 (8)工人 (9)民工 (10)农民 (11)牧民 (12)渔(船)民 (13)干部职员 (14)离退人员 (15)家务待业 (16)其他
1.6 现居住地(详填):_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_________乡(街道)________村
1.6.1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1.7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户口所在地(详填):__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县(区)__________乡(街道)________村
1.9 发病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
1.10 发病地点:_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___县(区)
1.11 初诊时间: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
1.12 初诊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 初次诊断:(1)疑似非典 (2)确诊非典 (3)其它_______________ □
1.14 入院时间: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 □□□□□□□□
1.15 所住医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1.16 住院号: □□□□□□□□
1.17 入院诊断:(1)疑似非典 (2)确诊非典 (3)其它__________ □
2.临床表现:
2.1 发热 (1)有 (2)无 □
2.1.1 体温(入院时)____________
2.2 咳嗽 (1)有 (2)无 □
2.3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1)有 (2)无 □
2.4 胸闷 (1)有 (2)无 □
2.5 呼吸困难 (1)有 (2)无 □
2.6 腹泻 (1)有 (2)无 □
3.临床及实验室检查:
3.1 入院时白细胞计数: /立方毫米
3.1.1 淋巴细胞计数: /立方毫米
3.2 胸部X线检查(最近一次检查结果)是否有阴影或网状改变:
(1)是 (2)否 □
3.3 血清学检测结果:
3.3.1 第一份血清 (1)阴性 (2)阳性 □
3.3.2 第二份血清 (1)阴性 (2)阳性 □
3.3.3 第三份血清 (1)阴性 (2)阳性 □
3.4 病原学检测结果: (1)阴性 (2)阳性 □
4.流行病学史调查:
4.1 发病前2周有无外地旅行史: (1)有 (2)无 □
如果有,请填写下表,(如果无,跳转至4.2)
┌──────┬─────┬─────┬─────┬─────┬────┐
│ 所到地点 │ 到达时间 │ 离开时间 │ 交通工具 │ 常去地方 │ 备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