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热门诊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合理调整发热门诊数量,确定条件较好的医疗机构设立发热门诊,严防发生院内感染。
(四)疫情控制处理和医疗救治
疫情发生地人民政府根据预防控制专家组疫点、疫区划定和控制处理措施的意见,批准和组织实施疫点、疫区封锁和交通管制。发现疫情或者不符合防控条件的宾馆、饭店、文化娱乐等公共场所,立即停业。发现疫情的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停课。
(五)公共防控
疫情发生地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人员集中的场所要定时进行消毒。居民外出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定时测量体温,如有异常立即向工作单位以及居住地的社区居委会报告,并到发热门诊就诊。发生疫情的单位和居住区的居民要配合政府做好隔离控制工作。
除实施隔离控制的疫情地点及相关人群外,其它单位和居民均应正常工作、生产和生活。
四、结束响应
结束响应由省人民政府根据疫情情况宣布。
(一)一级响应结束:全省连续14天未出现本地病例,一级响应结束。
(二)二级响应结束:全省连续14天未出现输入性病例和邻省连续14天未出现本地病例,二级响应结束。
(三)三级响应结束:国家宣布国内已无非典疫情。
第八部分 督查和责任追究
一、督查的范围
督查本辖区下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以及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其他机构的非典防控工作。
根据非典防治工作属地管辖的原则和有关规定,实施分级督查。
(一)省级主要负责本级各部门和各市非典防治工作的督查。
(二)各市负责本辖区的本级各部门和下级防治工作的督查。
(三)县(市、区)负责本辖区内防治工作的督查。
二、督查的程序
根据不同时期防治工作的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督查工作。
(一)根据督查内容,制定督查工作方案。
(二)进行现场督查和指导。
(三)反馈检查情况,形成督查意见。
(四)检查督办落实情况。
三、督查的方法
(一)听汇报。由被督查单位提供书面汇报材料。
(二)实地检查。对疫情的防控、检疫、宣传、发热门诊、定点医院、留验站、流调小分队、药品器械储备、经费落实等情况,逐一进行检查。
(三)现场询问。对防治非典工作人员进行本工作岗位的法律知识和技术规范提问,查找不足,进行技术指导。
(四)现场考核。督查人员对被检查单位实际操作全过程进行考核或模拟考核,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和实际防护等考核,查找漏洞,及时督促整改。
四、督查工作责任制
(一)实行督查责任制。要明确督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人员的岗位责任,把督查工作的地域和具体单位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明确督查责任的单位和督查人员,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
(二)实行督查责任追究制。对未按规定频次开展督查工作、未按程序进行督查、督查发现的问题未能监督改进、发现问题未及时指出纠正的督查人员,都要追究责任。
(三)督查工作要以书面形式形成督查意见、技术指导意见和改进意见。
五、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一)重大问题的报告。督查时发现可能造成疫情爆发、蔓延等情况时,要立即向本级和出现问题单位的当地指挥部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二)一般问题的处理。对督查中发现的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汇报材料上报指挥部。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性、技术性的建议。
六、责任追究
(一)违反本预案有关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追究行政责任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按照本预案规定制定本部门的预案或实施方案的,由省人民政府责令限期制定;因未制定预案或实施方案造成应急处理工作混乱,或者其它严重后果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分别由监察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对其主要领导人、和其它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三)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违反本预案有关规定,不履行报告或者通报职责的,给予通报批评;对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监察机关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四)有关单位和个人违反本预案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机关或者主管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1.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非典有关情况的。
2.阻止和拦截依法执行非典应急处理任务的车辆,或者阻碍非典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