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作客观定量、准确精细的气象预报产品。依托科技进步,千方百计提高预报准确率,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精细化天气预报。研制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气候预警系统,全面提高气象灾害和气象因素诱发的其他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能力。加强同有关部门专业气象之间的合作,努力做好水文气象灾害、地质气象灾害、森林火险、空气污染及其他大气环境预报,提高气象的预报服务水平。
(二)大力推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加强气候变化的预测、评估工作,做好农业结构调整气候论证,健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开发和推广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的应用技术,发展现代生态气象服务,进一步做好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报、病虫害预报工作。细化农林牧业气候区划,为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布局、开发名特优新产品等提供气象科技信息。
(三)加强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气象服务。在水库、农业用水需求突出区域和城市供水基地集流范围内,建立人工降雨基地,形成省地县三级不同层面、不同区域的空中水资源立体开发格局,建立人工增雨与工程性储水的有效互补机制。开展重要江河流域降水和相应水文参数的客观定量预报,以及干旱地区或干旱时段的降水、土壤湿度等预报,为防汛抗旱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四)开展交通建设和交通安全的气象保障服务。气象、交通等部门要加强联合与协作,在高速公路或高等级公路沿线及周边地区进行全程立体气象连续监测网络的建设,开展大雾、大雨、大雪、大风、冰冻等预警服务,并建立相应信息发布通道。同时,要做好交通工程建设的气象环境评估、建设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为项目开工、建设提供专项气象保障服务。实现气象与民航部门的卫星、天气雷达、风廓线仪、GPS高空探测、雷电监测、飞机探测信息和数值预报产品等信息的共享,不断提高航空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五)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加强气候异常与重大气候事件的监测,分析气候对我省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城市气候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积极开展城市规划、建设、防洪、污染综合治理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在旅游景区布设特种观测点,增加水域面水温、水流、风向、风力的监测点,增设负氧离子监测仪,为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对主要流行病开展气候风险和气候区划研究,探索疾病滋生、传播、爆发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加强人体健康、常见病、多发病气象预报服务。开展以大气作为载体的一切环境要素(包括气溶胶、温室气体、紫外线、花粉、农药等要素)的监测、分析、预报、影响评价以及极端情况的预警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
三、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