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按照“项目带开发、项目促发展”的方式,切实规划好、建设好一大批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
(二十五)分批建设西部大开发系统工程。2000年提出的在2010年前建设第一批西部开发100个重大项目,按目前的工作进程,96个项目能在2005年前开工建设,前期工作总体上已经提速5年。目前又提出了第二批西部开发300个重大项目。两批重大项目共计400个,总投资估算1万亿元(不含跨区投资)。这对于顺利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西部开发前十年达到1.5万亿元,保持必要的投资强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重要作用。近期要抓住国家编制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水资源重点工程、能源重点工程、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汽车、重点城市轨道交通等行业建设规划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的机遇,策划好项目,做好工作,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规划投资盘子。中期要抓住国家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时机,将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争取进入国家各项“十一五”专项规划实施。
(二十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严格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进一步改革投融资审批制度,确立企业的投融资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着力培植和壮大一批政府投资主体,建立借、用、还良性循环的投融资机制,发挥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投资的骨干作用。理顺公共产品价格,扩大土地资本和基础设施收益权质押贷款规模,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权或收益权有偿转让,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供水排水、供气供电、环境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放活企业自主投资。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代理制、项目总承包制,提高投资效益。
(二十七)抓好以北部新区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双百工程”。把以北部新区为重点的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中心镇工程”作为我市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抓紧抓好。
全面开发北部新区,2010年前,在北部新区投资450亿元,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在2010年达到工业产值1000亿元,加两个国家级开发区500亿元工业产值,实现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目标。充分发挥区县(自治县、市)特色工业园区的体制优势、政策优势,进一步完善园区的软硬环境,加快国家级开发区、重庆(长寿)化工园区、重点区县(市)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推动“双百工程”。坚持政府扶持引导、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发展,加快推进柑橘、草食牲畜、中药材等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延长并做强农业经济产业链,打造重庆农业品牌。科学规划,政策倾斜,突出特色,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推动“百个中心镇工程”。促进“百个中心镇工程”、“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区县(自治县、市)特色工业园区、农村商贸中心的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九、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
(二十八)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吸引国内外各类投资者参与重庆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放开投资领域,鼓励采取符合国际惯例,适应行业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探索产业投资、风险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吸收外资。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优化投资环境。畅通内外资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能够引入市场机制的垄断行业都要逐步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强对内开放与合作。扩大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积极吸引沿海地区企业包括三资企业来渝“再投资”;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强与长江中下游沿线各省市的合作,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强与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各兄弟省市的经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