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加快缓解水利设施落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建设一批大中小型水库和江河提水工程,实施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与节水灌溉工程,提高全市的水利化水平。加快推进重庆市西部供水骨干工程,基本解决渝西地区缺水问题。加强主城区和县城堤防工程建设,基本解决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地区的城市防洪问题。解决好乡镇供水和农村人畜饮水问题。
(八)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和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两大生态工程的建设,重点抓好三峡库区水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主城区大气和噪音污染控制、渝西地区的次级河流污染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作,建设生态安全支撑体系,使巴渝大地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空气更清新。着眼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和再造,搞好退耕还林与农业结构调整、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的结合,建立健全退耕还林综合协调机制,走出一条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三赢”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
从重庆突出的二元结构矛盾的实际出发,必须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建设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装备制造业、天然气化工业和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
(九)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坚持工业立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特色鲜明的长江上游制造业基地。
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有机整合汽车和摩托车产业,引导发展汽车、摩托车配件业,加快建设西部汽车名城和中国摩托车之都,汽车产销力争达到全国第三,摩托车产销保持全国第一。努力扩大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装备、数控机床、特种工程机械、环保装备等产业在全国市场的份额,打造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和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建设天然气化工基地。争取中央支持,创造天然气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条件,建成重庆(长寿)化工园区。加快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精细化工产品。依托重庆主城区、涪陵、万州等地的现有基础,大力发展化学医药和盐气化工工业。形成以天然气化工产业链为龙头,化学医药和盐气化工综合发展的格局。
建设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积极发展光电子产品、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重点产品。建设国家级软件园区,积极发展传统产业信息化、通讯设施、社区和家庭服务类等软件业。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及医药产业基地、现代中药产业基地。抓住实施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工程机遇,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环保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力度,盘活企业存量资产,发展纺织、服装、皮鞋等轻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特色鲜明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结合退耕还林,发展林浆纸产业链。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矿电联营产业链。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业。鼓励发展包装、印刷、家具、旅游工艺品等都市工业。
(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区域布局特色化、优势产业规模化、特色产品品牌化”的总体思路调整农业结构。引导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带。实施良种工程,促进农产品优质化。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针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贸工农一体化、规划建设项目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动各种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链,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基地。通过嫁接联合、改造重组等方式,引导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示范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自己的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一体化的利益分配机制。
(十一)积极发展服务业。发挥服务业对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催化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培育市场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作用,促进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整合我市的旅游资源,实施“点、圈、线”旅游发展战略:主城区旅游景点有机集合成都市精品旅游“点”;环主城旅游景点整合连接成近郊休闲旅游“圈”;长江三峡和乌江画廊打造成观光生态黄金旅游“线”。加强与周边旅游地区的合作,共同营造旅游大环线。规范房地产开发经营行为,提高住宅规划设计水平,提高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等服务水平。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激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行业的开放步伐,对其适宜产业化的领域由“政府办” 转向“社会办”,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重庆雄厚的人才、技术等医疗卫生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医院和医疗学科。鼓励发展咨询、代理、鉴证、评估、法律、会计以及经纪组织、行业协会等各类中介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