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建立利用外资的有效机制。抓住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积极引进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积极发展加工贸易,力争把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陕西,重点改造和整体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重视“以商引商”,加强与在陕投资的跨国公司和其他外资企业的联系。重视吸引在东部落户的跨国公司到陕西再投资。建立健全高质量的招商项目库。强化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和水平。
(28)建设开放型经济增长带。关中地区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完善统一协调机制,全面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向“一线两带”聚集,力争形成国内新的外资密集、内外结合、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带。国家级开发区、示范区要在大规模吸纳、聚集国外资金和技术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提高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29)增强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承包工程与输出劳务。拓宽出口渠道,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机械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办好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加大与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力度,密切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利用西部的市场空间,吸引省外各种类型的企业以投资办厂、参股控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到我省发展。
九、改革就业和分配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0)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倡弹性就业和灵活就业,拓宽就业和再就业门路。搞好国有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建立城乡一体、区域联通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就业与失业统计,建立失业预警机制。重视解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
(31)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积极制定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益分配的法规、政策和办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支持企业充分运用劳动力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和政府确定的工资指导线及最低工资标准,自主决定工资制度和水平。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依据国家公务员工资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地方职务岗位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形成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分配制度。规范职务消费,选择试点,逐步推开。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改革,制定住房、医疗和交通、通讯货币化补偿办法。
(32)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个人缴费记录和
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办法,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积极探索解决困难人群医疗保险办法,推进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逐步健全社会医疗救助体系。建立健全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扩大征缴覆盖面,管好用好社会保险基金。完善低保制度,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对特困群体分类施保。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