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统筹区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4)促进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协调发展。以“一线两带”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关中高新技术、陕北能源化工、陕南现代中药材和渭北绿色苹果四大基地建设步伐,形成关中、陕北、陕南各展其长、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突破行政区域限制,统筹规划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开发利用和交通、供水、防洪等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建设。充分调动市、县积极性,扩大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支持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扩展中心城市功能。
(1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工业强县。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最基本的条件。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决定》,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城乡统筹,进行科学规划,推动县域产业整合和企业重组。发展县域工业,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重要力量,把农产品加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大企业配套工业作为主攻方向。立足资源禀赋,依据市场需求,扩大招商引资,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关中地区的县(市)要以“一线两带”建设为依托,实行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
(16)加快小城镇建设。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对城镇具有商业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等资源要素实行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集中政府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每年重点扶持建设若干个小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限制农民在城镇居住的户籍规定,促进农民平稳有序向城镇转移。打破行政分割,搞好产业衔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县域经济的服务体系。
(17)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按照大规模进军东部、下力气开拓西部和海外、进一步巩固本省的思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与管理体系,扩展劳务输出的领域和空间。充分发挥我省科技教育优势,重视依靠民间培训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与不合理收费,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保障务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和工资发放。
六、建立现代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18)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引进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大型连锁企业,改造与完善大宗生产资料的交易,促进商品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加快建设以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核心、区域市场和产地市场为支撑的新型商品集散、交易与物流配送体系。把西安建成网络齐全、功能完备、交易灵活、高效有序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增强对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
(19)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及其他要素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支持和帮助企业到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直接融资。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宽合规资金入市渠道。支持保险机构开发保险新产品,拓展财产、人身保险和再保险市场。加快发展劳动力、人才、技术市场。规范土地交易市场,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自律性组织。
(20)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按照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文化,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使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制定相关地方法规,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规范社会基本信用信息的采集、开放、传播和使用程序,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开放信用服务市场,支持重要行业和协会建立公共信用数据库、征信所,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提供信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