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营科技企业作为科技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十几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放手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方针,着力于营造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使民营科技企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市科技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1999年至2002年,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底,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已达2008家,从业人员近12万人,年技工贸总收入达477亿元,其中年技工贸总收入超100万元的企业有553家,超亿元的有89家。
在高新技术领域,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的主体力量。至2002年底,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459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376家,占82%,集中分布在电子通信设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企业集群和产业特色。
1998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
广州市科学技术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
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广州市专利管理条例》、《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广州市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若干规定》、《
广州市鼓励留学人员来穗工作规定》、《
广州市技术出口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均体现出对民营科技企业与其他企业一视同仁的原则,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的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近年来,市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给予重点扶持。如在科技计划项目安排上,按照“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隶属关系”的原则,有力地支持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在资金方面,市政府出资成立了广州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和广州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对全社会风险投资机制和贷款担保机制的初步形成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在园区建设上,市政府连续几年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作为市基本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属的广州科学城、天河软件园、黄花岗信息园等园区,都已具备坚实的基础,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支撑;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成了以广州国际企业孵化器、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技术产权交易所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网络、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络、技术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网络等为主干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在国内外引进人才方面,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创办了南方人才市场,并从1998年起,与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设立了留学人员创业专项资金,为民营科技企业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