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等教育强校工程
以增强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功能和办学实力为目标,促进高等院校科学定位,分层次办学,形成优势和特色。继续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使其成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大学。引导和鼓励专门性学院与企业合作办学,增强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到2007年建成30个省重点学科,新增10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力争再有2-3个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水平。五年间,依托重点学科和重大科技成果,面向山西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8-10个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建设8个研究生培养基地,重点支持和培育15-20名拔尖创新人才,8-10个优秀创新团队,初步形成结构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全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优化布局和全面提高质量,全省建设10所示范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一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生源和就业状况良好的专业。在全省高校开展“创品牌专业、建精品课程、育教学名师”活动。五年内遴选、建设50个本科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0个品牌专业,100门精品基础课程,培育200名教学名师。通过重点建设,实现全省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教育信息化工程
抓住“数字山西”建设机遇,加快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进程。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信息化工程,使所有农村初中拥有计算机教室,所有农村小学拥有卫星教学收视点,所有农村教学点拥有教学光盘播放设置和成套教学光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设在市(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校园局域网。加快对山西教育科研主干网的升级改造和开发、使用,建设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和图书情报资料网上共享系统、基础教育公共信息系统和优秀课件资源库。完善以省电大开放教育系统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平台。力争在2007年底建成3-5所高质量的软件学院和远程教育学院,建成8个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加强和完善山西省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实现高校毕业生学历、学位证书电子注册管理。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远程录取工作。
(五)科教兴乡、兴县工程
以实施“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为主要内容,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农村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加强教育同农业、科技、林业、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密切联系,开展农村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断完善科教兴村、科教兴乡的内容和目标,制定出科教兴县的标准和条件,争取到2007年全省再有300个乡达到“科教兴乡”标准,有30-40个县达到“科教兴县”标准,使其在提升“普九”水平、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实现点上深化、面上推广,不断创造科教兴乡、兴县的新模式,有效推进农村小康建设。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