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围绕乙烯的原料优势,采用改性、功能化、精细加工等技术,加强氯化聚乙烯、氯化聚氯乙烯等后续产品的开发;围绕聚氨酯规模化生产优势,研制聚氨酯汽车内饰件、耐高温保温材料、聚氨酯改性涂料、弹性体及其它复合材料。适应油田钻采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石油开采用高性能堵漏剂、降凝降粘剂、破乳剂、减水剂和三次采油专用化学助剂。
(4)开发系列离子膜、液气分离膜、气体分离膜、均相膜等高分子膜材料及成套设备。
8.非金属材料产业群。我省在特种纤维、陶瓷和复合材料等非金属材料领域现有150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规模达60亿元。应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和后续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建设特种纤维、特种陶瓷和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1)特种纤维。充分发挥我省在碳纤维、无碱玻璃纤维、氨纶和芳纶纤维、甲壳纤维、聚乳酸纤维在全国的研究开发优势和产业基础,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及上下游系列产品,变制造优势为产品优势,形成产业链条。
(2)高技术陶瓷。研究开发氧化铝、氧化锆、氮化硅、二氧化钛和钛酸盐等系列陶瓷粉体、瓷料和复合材料的规模制备和成型技术,在陶瓷轴承、陶瓷刀具、耐蚀耐磨陶瓷和电子陶瓷等方面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3)复合材料。重点发展片状模塑料模压工艺、树脂传递模塑工艺和纤维缠绕技术及挤拉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玻璃钢-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及配套原材料和技术,研究开发玻璃钢输气管道、建材、渔船、汽车零部件等。
9.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我省现有汽车工业企业300多家,其中整车企业11家,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初步形成了重型汽车、经济型轿车、轻型汽车、特种改装车和汽车零配件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应研究开发虚拟制造、快速成型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建立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公用技术支撑平台,围绕整车提高产业集成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零部件配套能力,形成重型汽车、经济型轿车、轻型汽车、特种改装车为主体的五大产业基地。
(1)在保持斯太尔技术优势的基础上,与沃尔沃合作,重点开发高档大功率重型汽车及牵引车、工程用车、国防用车等新型重型汽车。
(2)抓住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公司、山东大宇发动机公司重组的契机,引进生产轿车发动机,拓宽产品系列,形成整体优势,进一步增加品种,扩大经济型轿车产业规模。
(3)利用我省在电动汽车研究开发方面的基础条件,进一步推进与国内外电动汽车研究单位、企业的紧密合作,开发新型车用电源、高效变频系统等,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性能价格比,建设电动汽车生产基地。
(4)特种改装车,重点发展集装厢运输、厢式冷藏运输、工程施工、消防、市政工程、通讯等专用车、机场专用车、军用特种车和厢式轿车、旅行车、越野车等。
(5)根据我省五大类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整合发动机、车桥、车用空调和曲轴、连杆、活塞、内饰件、刹车片等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资源,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6)汽车电子产业。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合作,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入手,逐步掌握核心技术,重点开发电控燃油喷射装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EBD)、安全气囊、车身控制系统、汽车信息系统及各类汽车音响等产品,培育汽车电子产品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