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积极倡导并加快推进污水集中治理,沿江各市县在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效率的同时,对沿江各开发区特别是化工园区要集中布局,充分利用环保国债资金加快开发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南京江心洲污水处理厂、镇江征润洲污水处理厂、常州江边污水处理厂、江阴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江阴周庄镇污水处理厂、苏州城北污水处理厂(二期)、扬州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仪征污水处理厂、江都污水处理厂、泰州城南污水处理厂、滨江污水处理厂、靖江污水处理厂、启东污水处理厂等。根据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和长江自净能力,加大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从严控制化工和化学原料制造等行业有机毒物的排放,确保长江水质安全。为了切实解决长江、内河纳污环境容量有限的问题,要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合理规划和调整沿江排污口,尽快开展南北两岸排污通道的前期研究和实施准备工作。
第十八节 大气环境治理
44.本区大气环境总体良好,空气质量比较稳定,但酸雨发生频率较高。2001年各个城市平均酸雨发生频率在15%左右,并呈上升趋势。随着沿江重化工业的发展,对本区大气环境质量将会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酸雨的发生频率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控制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防治酸雨,是本区大气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争取到2010年,本区各环境功能区全面达标,酸雨基本得到控制,发生频率明显减少。
45.制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鼓励使用清洁煤,积极推广先进的烟气脱硫技术,加强点源治理,燃煤锅炉均应进行烟气脱硫,达到排污总量和排污标准双控制的要求;改进技术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十九节 生态环境建设
4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持生态平衡,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活空间,是沿江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基本要求之一。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是:在产业密集区和城镇周边地区,建设开敞式的绿色生态区域;在重化工业区外围建设生态防护带;在重要水源区、大规模引水区域、河势控制节点及生态湿地,建设生态保护区;在重要湿地建设自然保护区。
47.加快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建设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夹江取水口两侧各100米的生态林带和湿地;建设望虞河引江济太取水口两岸的生态林带;建设引江河、泰东河两侧的生态林带;加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生态保护,建立南水北调江苏段水生态功能控制区,建设南岸运河一线的生态防护林。在城市和开发区附近,建设较大规模的生态廊道,重点建设南京化工园区、仪征、扬州之间的生态隔离带,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的临江基础产业带与沪宁线之间的生态隔离带,泰州、泰兴、靖江、如皋之间的生态隔离带,以及大型城镇外围的森林走廊。积极搞好生态斑块建设,在取水口和引江口、湿地岸线地区、河势不稳定的岸线地区、城市外围地区,大规模建设生态斑块,以净化环境,保护水源。因地制宜进行丘陵山区植树造林,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在主要水系和交通干道,建设具有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平原地区充分利用纵横交错的河、渠水网系统,营造农田林网。在启东的长江口北支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在镇江建设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
第二十节 环境管理
48.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依照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大环保力度。实行排污总量和排放标准的双重控制,削减排污总量。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加大严重污染入江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禁止在南水北调等调水区域布局污染企业,确保水环境质量。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生活、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厂、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场,提高各类污染物收集和处理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9.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增强沿江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在划定的饮用水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禁止新建任何污染项目,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加强管理,实行关停并转。包括港口、码头和企业在内的所有新改扩建项目都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禁止新上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和经过评价可能导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的项目。建立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以及南北两岸联动的环境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灾害监测、预报、预防和救援系统,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七章 开发保障
第二十一节 加快技术创新
50.技术创新是提升沿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在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同时,加大技术引进力度,注重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在沿江落户。大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应用于沿江产业发展之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注重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和资本产出效率。积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设立研发基金和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建立企业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开放式技术研发平台,积极整合产、学、研的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推进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上市公司与重点企业的合作,组织技术攻关,突出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第二十二节 培养和吸引人才
51.人才是沿江开发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引进沿江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积极引进顶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经营人才,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实行重奖,积极创造人才脱颖而出、有利创业、鼓励竞争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加快人才培养,省内高校要针对沿江开发的重点产业,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培养沿江开发所需的人才,同时,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做好岗前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工人和一批高级技工,以适应沿江开发的需要。
第二十三节 积极筹措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