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的通知

  区域发展的内生需要。本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重化工业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苏南地区,由于沪宁沿线产业密集,迫切需要向沿江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同时,苏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快发展也需要重化工业的支撑。濒临长江是苏中地区的最大优势,随着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苏中接受国内外资本转移的潜能将得到充分释放。开发沿江是苏中快速崛起之所在,是缩小苏南与苏中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要求。
  4.总体上看,沿江开发具备极佳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竞争。国际上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重化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国内沿海部分地区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纷纷布局和建设重化工业区等。为此,在沿江开发中,要扬长补短,变挑战为机遇,变竞争为动力,全面推进沿江开发进程。

第三节 战略定位



  5.沿江开发的战略定位是:
  ——国际制造业基地。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依托沿江地区的区位、机制、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建立能够参与国际产业水平分工的生产体系、面向国际的市场营销体系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生产服务体系,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全球影响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基地之一。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快捷的交通通讯网络,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区域性进出口商品集散枢纽。以国际化为龙头,构建面向长江流域及更广区域的经济腹地,向东接轨上海,向南汲取沪宁杭甬产业密集带的能量,向西辐射长江中上游地区,向北带动苏北和影响中原地区。
  ——缩小江苏南北差距的传导纽带。通过大规模的开发开放,增强沿江地区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使沿江经济带成为承接上海,辐射苏北,缩小江苏南北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

第四节 发展目标



  6.沿江开发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广泛吸纳外商资本和国内各类资本,推进两岸联动开发和苏南产业转移,建设基础设施,开发产业园区,发展沿江产业,构筑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形成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江城镇密集带、集约型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达基础设施网、现代物流网的“两带两区两网”开发格局。到2010年,本区国内生产总值预期达到128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2%左右,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4:53: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21:39: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万元左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2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沿江基础产业带。建设沿江基础产业带是沿江开发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本区临江优势,按规划、有重点、有分工地加快发展基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预计到2010年,沿江地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7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0亿元左右,其中基础产业增加值达到41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销售收入达到12500亿元左右。
  沿江城镇密集带。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沿江城镇密集带是沿江开发的重要内容。以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为载体,组织一体化空间,强化扬州、镇江与南京的紧密联系,推进南通、泰州与苏锡常的紧密联系;加快开发区与周边城镇的整合,壮大城镇规模,提升开发水平,形成产业与城镇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争取达到65%左右,建成发达文明、充满活力的沿江城镇带。
  集约型开发区。临江开发区是沿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围绕优化环境、提升功能、注重创新、突出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突出主题开发,着力形成专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到2010年,临江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左右。
  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沿江高质量、高效益开发的必然要求。要提高水、土地及岸线等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创造绿色生产和适宜人居的环境,形成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长江风貌。到2010年,全区城市及各类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5%以上,城镇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发达基础设施网。基础设施是沿江开发的重要支撑。适应沿江开发需要,适度超前加快建设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设施,构建快速、便捷、高效的综合运输网,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信息网络,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完善的水工程设施体系。
  现代物流网。现代物流是提高沿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依托交通、流通、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现代物流技术和物流组织方式为手段,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网。到2010年,本区物流总成本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低2—3个百分点。

第二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五节 重点产业发展



  7.似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发挥临江适宜布局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进大出产业的资源优势,在沿江地区重点发展基础产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
  (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汽车、船舶、机床和成套设备等为重点,发展机电一体化装备,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加大汽车企业与国际跨国汽车集团的合资合作,壮大汽车产业规模,提高汽车产品档次,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快形成与整车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基地;船舶工业要走规模化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提高设计开发水平,发展大吨位高等级船舶及配套装备,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船舶修造业;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加工和装备的产业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大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发展大型机械和整机装备。
  (2)化工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为龙头,形成基础石化原料—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的化工产业链。注重提高化工产业的技术含量,积极发展大型化和规模化的化工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巩固基础化工原料产业的特色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聚合物及有机化工原料;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积极发展新型纳米材料、氟化产品、高分子材料产品等;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后道延伸,着重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