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大城市带动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进一步搞好哈尔滨、大庆等大城市的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和强化面向区域的贸易、信息、金融、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增强大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二是充实提高中等城市功能,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合理扩大规模,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小城市,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小城市,将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比较明显的县城或建制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四是加快发展小城镇,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以及农场、林业局所在地,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使小城镇人口逐步达到合理规模。同时,要搞好城市和小城镇经营,加快供水、排水、绿化和卫生等公益事业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转效率和竞争力,增强集聚人口的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实行城乡统筹,共同发展。在大中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城市就业容量,为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提供就业空间。通过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减少农民数量,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承接城市经济的辐射。促进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共同发展。
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单一资源主导型结构向多元主导型结构转变。在搞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炭精深加工和林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扩大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新的产业框架。充实和完善资源型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城市道路、邮电通信、供排水、污染治理,城市绿化等工程建设,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社区服务、中介服务、教育培训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老少边穷地区发展。要在投资项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搞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开发当地资源,加快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到2010年,要使全省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7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3052个贫困村和37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八、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到201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建成科技大省。到2020年,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建成科技强省。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石化、煤化、医药、绿色食品等重点领域进行科技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把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与国产化结合起来,增强主导产品、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引导骨干企业积极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增强技术创新和研发的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完善高新技术开发区、民营科技示范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紧密结合、逐步延伸的科技产业化体系,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各类学校的布局,建立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成果,尽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增强高等学校科研和办学实力,建设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学科优势较强的高等院校。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逐步完善大众化、社会化终身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逐步增强边远地区师资力量。发展教育培训产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非义务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活动,搞好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建设,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搞好人力资源整合。加快建立有利于人尽其才、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管理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和共享机制,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拓宽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利用国内外教育力量,为我省培养短缺人才。积极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加快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
九、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