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突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要坚持“扩大总量、提高比重,优化结构、提高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拓宽领域、增加就业”的指导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加强重,点,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015亿元,年均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8%和35%。202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5%。
突出发展旅游业。实施旅游牵动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强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和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冰雪、森林、湿地、草原、农业、工业等旅游为主导产品,边境旅游、北方城市风光旅游和少数民族文化、风情旅游等多类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搞好冬季旅游的同时,千方百计增强夏季、秋季和春季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黑龙江省旅游良好形象,强化旅游市场营销,积极引导和创造旅游消费需求,努力扩大旅游市场规模。建立和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旅行社改革改组步伐。加强管理和导游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繁荣旅游购物市场。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物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哈尔滨物流枢纽和区域城市现代物流中心或园区,培育扶持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推进省内金融机构调整和信贷结构优化,发展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财务公司增资扩股,鼓励保险公司提高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律师、审计、会计、咨询、调查、研发和策划等中介组织,鼓励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联合,创立知名品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咨询力量的顾问队伍及智力服务网络。发展信息服务业。扩大国际互联网、有线电视、移动通信、电信业务的覆盖面,加快计算机服务业发展。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和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站。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推动社区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社会安全、老年及儿童服务等行业尽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区管理社会化,健全社区管理服务功能。促进房地产服务业持续增长。规范、搞活房地产市场,培育和完善住宅交易网络。完善个人住房融资机制,扩大住房信贷规模。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鼓励已购公有住房上市交易和差价换房。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规范物业服务市场行为。
六、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增加能力,优化结构,调整布局,积极引导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和经营,提高工程质量,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有利条件。
交通建设要完善交通布局,加快国际经贸大通道建设和通县达乡的交通网络建设,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通县达乡公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提高路网通达深度。优化铁路路网结构,完善网络功能,加强线路和站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地方铁路。加强航运枢纽港口、江海联运换装港口和界河开放港口的建设和改造,搞好航道疏浚治理,提高水路运输能力。加强哈尔滨机场的枢纽地位,积极发展支线机场,完善航空运输网络。加强输油气管道建设,形成管道运输网。
水利建设要继续加大力度,逐步扭转我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搞好尼尔基、磨盘山水库等工程建设及一批病险水库加固,规划建设一批大型水利控制性工程。加强城市供水工程建设。搞好现有水利工程的维修改造。加强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和大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搞好黑龙江、乌苏里江等国境界河防洪工程建设。加大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和农民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水资源的规划与管理,搞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发展节水型经济,建立节水型社会。
七、实施城镇化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难题的关键环节和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措施。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推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