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加强对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推进理论创新,推出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精品,使广东成为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拓展优长学科,扶持急需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形成具有广东特点、完善合理的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加强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充分发挥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作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加强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建立哲学社会科学首席研究员(教授)制度,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设立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加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并在工作条件上给予保障。
(四)繁荣文学艺术。
扶持有代表性、示范性和保护性的文艺门类,办好一批名团,抓好一批文艺精品,造就一批文化名家、文艺大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流派。积极推动文艺理论研究和文艺评论工作。积极推动粤剧、潮剧、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采茶戏、雷剧、广东音乐和岭南画派等的继承和创新。组建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办好中国国际笔会广州中心、全国文学创作广东中心、广东文学院,建好省艺术创作中心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汕头、韶关、梅州、湛江等八个艺术创作基地。进一步打造文艺品牌,争取创办广东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办好广东省艺术节、中国(广州)金钟奖、羊城音乐花会、广州新年音乐会、国际华文文学节、粤剧新年盛会、羊城国际粤剧节、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深圳大剧院艺术节、汕头国际潮剧节等文艺活动。完善评奖机制,力争在国家各项大奖评选中取得佳绩。推行政府文化采购制度、重大文艺项目招标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制定《广东省文化精品和品牌文化项目奖励办法》,设立文学艺术政府奖。促进文学艺术与影视传媒结合,加强对优秀作品、品牌和文艺家的宣传展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艺术效益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省文联等人民团体、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的艺术探索、创作、维权和自律工作。
(五)加强新闻媒体建设。
大力发展党的新闻宣传事业,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重点扶持党报党刊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确保导向正确。党报党刊要加强指导性,提高权威性,增强可读性。系列报和专业报刊要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满足群众多层次需要。广播影视要强化新闻节目的龙头和主干地位,推进频道专业化,办好名牌栏目、节目,提高收听、收视率。实现广播电视传输网络省、市、县三级贯通、统一建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力争到2008年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实现向数字电视过渡,使广东广播电视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珠影品牌及其版权资源等优势,鼓励各种经济投资电影产业,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重视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市场主体,整合影视产业资源,发展数字电视,开拓电影新的消费市场,使我省成为全国电影产业重要基地之一。做大做强出版事业,力争获国家级大奖的精品图书数量居全国前列,进一步扩大粤版图书的影响,使我省成为出版大省。加强南方网建设,构建互联网新闻宣传和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加强网上新闻管理,依法规范网上新闻信息传播秩序。培养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导演、名制片人、名出版家。设立省级权威新闻出版奖,激励更多的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获取国家级新闻出版奖项。发挥省记协、省版协等的作用。
(六)发展各类群众文化。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形成组织机构网络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文化设施现代化、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基层文化发展格局。积极推动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加强乡镇、城市街道文化站和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保证重要群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基层文化骨干队伍。深入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下乡活动,实现先进文化“进村入户”,特别要大力开展各类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巩固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力争实现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开展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办好省群众戏剧花会、音乐舞蹈花会、少儿艺术花会和老年文化艺术节,积极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全省市、县(市、区)建立健全青少年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大力推进公共图书馆建设,增加全省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到2010年,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书要达到1000万册以上,各地级市图书馆藏书达到100万册,全省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达到0.6册以上。
(七)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我省卫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我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努力提高我省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深化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到2010年,建成设施基本齐全、功能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全省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使全省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健全妇幼保健体系,提高妇幼保健水平。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的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引导和帮助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改进服务态度,降低医药费用。突出岭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到2010年完善建设5所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和50个重点专科专病中心(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40个)。加强医学科学研究,支持医药产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