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年培训农村劳动人员300万人次以上。适时针对农村发展需求,广泛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人力支撑。重点培训农村乡(镇)、村基层干部,培养具有绿色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农业技术骨干,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纪人、信息员、营销员。年培训人数占农村劳动人口的35%以上。
2.每年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万人。根据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需要,加强建筑、家政、旅游、餐饮、营销、保安、服装、物业、食品等内容的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谋业、创业和劳务输出。同时,强化养殖业培训,促进种植业富余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
3.大力推广农民增收致富技术和项目。以推广畜牧业(包括特种养殖)、大豆产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质量安全、营养丰富、有特色的农产品等方面的技术和项目为重点,搞好农业项目的组织实施。
4.加强对农村回乡初、高中毕业生的培训。要结合农村实际,在全省农村中学加大推进“绿色证书”教育,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及专业课,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和技能培养。对部分农村特困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培养。
(二)建立县、乡(镇)农科教结合为“三农”服务的载体、示范基地和信息网络服务站。依靠“农科教结合”的载体,以国家和省农科教结合示范区为辐射源,以县乡“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为辐射点,以村和农户为辐射面,以信息网络服务站为纽带,在县、乡、村、户之间构建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网络体系,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实验、示范和推广活动,使县、乡两级政府农科教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1. 建立载体。由县、乡(镇)政府负责,利用农业技术、科研推广部门和县、乡(镇)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网络体系,搞好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县职教中心学校的联合与协作。乡(镇)政府在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办好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乡(镇)综合中学。在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不变的条件下,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行“站校结合”联合办公,实现资源共享。
2.建立示范基地。依托县、乡(镇)职教中心学校和综合中学示范基地,建立县、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并将其纳入当地政府农业科技与示范基地规划,充分发挥其试验、示范和推广作用。全省重点建设200个县、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3.建立信息网络服务站。乡(镇)综合中学校依托省农业信息网,逐步建立并形成以综合中学为信息集散主体、示范基地为信息传播纽带、农户为信息接收实体、市场为信息反馈渠道的信息传输运行网络,使信息网络更好地为农民培训、信息发布、就业指导、技术推广、政策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