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汽车产业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放宽省级政府合资项目审批权限,逐步由目录管理改为型式认证管理,为我省汽车工业发展拓展了空间。
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需求日益增加。2002年全国汽车保有量为2053万辆,我省为150万辆,按世界平均水平计算,应分别达到1.5亿辆和1000万辆以上。2002年全国生产汽车325万辆,专家预测,到2005年和2010年,将分别超过600万辆和1000万辆,发展潜力巨大。
3.我省工业基础好,综合实力较强,与汽车工业相关的机械、电子、橡胶、石化、玻璃、塑料、冶金、有色金属等行业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
4.我省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沿海地理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引进技术和吸引人才。
5.道路交通发达,全省高速公路达到3000公里,居全国首位,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汽车工业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03]79号),瞄准世界汽车工业前沿技术,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优势产品为重点,推进联合重组、合资合作,整合资源,扩大优势,促进汽车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重型车,加快培育轿车,改进提升轻型车,配套推进零部件及原材料基地建设,培植一批具有山东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大集团,使全省形成布局合理、生产集中、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汽车产业新格局。
(二)发展目标。
1.总量目标。到2005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80万辆(其中重型车15万辆、轻型车50万辆、轿车15万辆),改装车8万辆,农用车220万辆;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7%。到2010年,汽车整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70万辆(其中重型车25万辆、轻型车100万辆、轿车45万辆),改装车15万辆,农用车300万辆;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汽车工业成为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实施汽车零部件“05803”工程(即到2005年,重型车、经济型轿车省内零部件配套率达到80%,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3天内送达主机厂),满足整车生产需要。
2.组织结构目标。到2005年,形成重型车以济南、青岛为主,轻型车以潍坊、淄博、聊城为主,轿车以烟台、青岛为主,大客车以聊城为主,轻型客车以威海为主,特种车以泰安、济南为主的8个整车生产区,生产集中度达到90%以上,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市地的改装车加快发展。培育形成重汽、东岳、一汽青岛等3—4家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围绕整车配套和出口,形成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泰安、滨州、莱芜8个零部件与粉末冶金材料生产供应和出口基地。培育形成滨州活塞、烟台首钢电装、天润曲轴、山东金麒麟、青岛汽车散热器、泰安华泰铝轮毂、济南汽配、明水汽配等8—10家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骨干企业。到2010年,8个整车生产区和8个零部件生产基地优势更加突出,大企业集团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基本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汽车与零部件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