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临的形势
(一)战略地位。汽车工业是一个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发展汽车工业能够有力拉动相关产业。据测算,到2005年我省汽车产量达到80万辆,需要钢材360万吨、铝7万吨、塑料10万吨、玻璃300万平方米、轮胎1200万条、橡胶配件4万吨、油漆4万吨,需要机械装备和配套电子元器件价值均在20亿元以上,总价值700亿元以上。按60%省内配套,可拉动我省相关工业增加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按 50%的产品省内销售,可拉动维修、保险、基础设施建设等下游产业增加收入1500亿元以上。
2.发展汽车工业能够有效增加财政收入。汽车工业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九五”以来,我国每年在汽车生产和使用环节征收的各项税费在1200亿元以上,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汽车工业能够显著增加社会就业。汽车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身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汽车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就业人数之比为1:10左右。据预测,到2005年,我省汽车工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将由目前的20多万人提高到30万人,2010年突破50万人;间接带来的社会就业,2005年将超过200万人,2010年将超过300万人。
(二)发展趋势。当前,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有3个显著特点。
1.联合重组步伐加快,大集团成为市场竞争主体。世界汽车工业经过近10年的调整与重组,形成了以通用、福特、戴克、大众、丰田、日产6大集团主宰汽车市场的格局。为争夺快速成长和潜力巨大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各大集团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内一汽、上汽、东风3大集团也展开了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重组,3大集团主导国内汽车市场的格局正在形成。
2.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世界各大汽车公司已把抢占技术制高点作为主攻方向,纷纷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每年的技术开发费已达到销售收入的3—5%,数额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新产品推出速度成倍提高。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汽车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全过程普遍应用,汽车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3.零部件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生产方式已成大势,生产要素配置日趋优化。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际汽车工业广泛采用平台战略、零部件全球采购、系统开发、模块化供货等方式,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扩大产品通用化程度,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大幅度降低成本。
(三)发展环境。我省汽车工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加入WTO以后,国内汽车工业与国际接轨,进口的整车和零部件关税逐年下降,取消配额和许可证,市场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将异常激烈。但也应该看到,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环境出现的积极变化,以及我省发展汽车工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