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轿车生产开始起步。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2003年开始批量生产“赛欧”轿车,当年计划生产3.4万辆。颐中汽车与一汽集团达成托管合作协议,获得厢式货车和两厢轿车4个型号产品生产权,具备年产3万辆的能力。山东黑豹开发的电动汽车低能耗、无污染,有一定发展潜力。
4.改装车具有相对优势。我省改装车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产品包括集装箱运输车、冷藏保温车、罐式车、自卸车;特种车及半挂车等数百个品种(其中冷藏保温车、自卸车、军车等专用车和特种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一汽山东汽车改装厂、重汽集团青岛专用汽车厂、青岛特种汽车集团公司、齐鲁考格尔集团有限公司、济南红旗考格尔汽车有限公司、山东东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通客车公司、泰安特种车厂等企业的产品产量占全省的44.5%,规模优势较为明显,是我省改装车行业的中坚力量。
5.发动机技术水平较高。潍坊柴油机厂生产的斯太尔发动机,已达到欧Ⅱ排放标准,技术水平处国内领先地位,其240—420马力斯太尔发动机年生产能力5万台,2002年生产45214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我省与韩国大宇合资建设的山东大宇发动机公司,已经具备年产30万台(套)1.3—1.6升轿车发动机的生产能力,产品技术和制造工艺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为轿车生产提供先进的发动机支持。
6.部分汽车零部件市场占有率较高。我省汽车零部件产品中,产量居全国首位的21个,居第二位的5个,居第三位的5个,居第四位的4个,居第五位的5个(其中曲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气门37%,刹车片26%,活塞24%,连杆21%)。
(三)存在问题。
我省汽车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和优势,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省汽车和农用车管理分散,缺乏整体规划,难以有效地指导和调控汽车行业结构调整、联合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
2.生产集中度低。我省汽车生产企业总资产仅是一汽的四分之一,11家整车企业中,除重汽集团96亿元,一汽青岛30亿元,其他企业多数在2亿元左右,企业规模普遍偏小。2002年平均每个企业仅生产整车1.7万辆。特别是改装车企业,产量超过1000辆的仅有15家,与汽车工业的经济规模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3.技术开发能力弱。全省汽车生产企业中仅有7家企业建立了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的3.2%。技术开发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1.1%,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研发人员仅占全部研发人员的18.8%,特别是掌握前沿技术、具有学术带头作用的高层次人才更少。核心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及消化吸收,还不具备整车自主开发能力。
4.零部件配套能力不强。我省汽车零部件行业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缺乏国际标准认证,难以满足整车配套标准要求。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产品少。
5.企业改革重组进展缓慢。目前,全省汽车工业总资产中国有资产占70%,国有企业占53%,国有企业中已改制的企业占41%,改制面明显偏低。包袱沉重、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