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和省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渔业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要以大型远洋渔业企业为龙头,通过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等方式加强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国外基地和沿海加工冷藏基地建设。到2005年,全省远洋渔船达到300艘,新增一批大型超低温金枪鱼钓船、超低温金枪鱼围网船、鱿鱼钓船和大型冷藏加工运输船。积极开辟北太平洋、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等作业渔场。到2010年把我省远洋渔业培植成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持续加大对大洋性渔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对发展超低温围网船的,安排专项贴息贷款。“十五”期间省财政每年用于发展大洋性渔业的贷款贴息1000万元,并视财力情况,今后逐年适当增加贷款贴息。积极参与制造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渔业船舶制造业。调整造船结构,推进渔船制造业向大洋性渔轮制造和专用船舶制造转移,配套发展渔具、渔机、冷藏、加工等相关产业,使之成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三、加快建设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重点扶持发展海珍品养殖
积极组织实施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十五”期间及今后一段时期,大力培育对虾、扇贝、大菱鲆、海参等20个优势品种,在山东半岛加快建设6大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到2005年,全省水产品养殖和捕捞的比例达到60:40,优势水产品养殖的比重达到48%。大力实施水产良种工程,按照“投产一批,引进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积极搞好水产苗种的繁育和推广,推进水产良种产业化。实施浅海绿化工程,大力推进近海渔业资源培植战略。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在有条件的沿海市县设立近海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补偿金制度,进行科技自主攻关和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引导单位和个人增殖与保护近海渔业资源。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压船转产,采取多种方式建设人工鱼礁,大力营造“海底森林”。通过政府扶持、利用国外政府贷款、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进行股份制经营、发展民营经济和承包经营等多元化投资经营方式,用3到5年的时间,建设10万亩海参精播田、10万亩鲍鱼底播区、10万亩虾夷扇贝增殖区;建设陆上工厂化和海上网箱海水鱼类生产基地。重视渔业项目的论证和储备,省里每年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加大对渔业项目的投入比例,扶持渔业综合开发。内陆地区“上粮下渔”综合开发区建设和湖区、库区增养殖生产,享受国家和省里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依靠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水产传统产业,重点加强海洋生物技术、海洋药物技术、渔业良种技术、健康养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享受省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省里每年的农业良种产业化发展资金,要加大对水产良种产业化的投入比例。同时,加强水产病害防治、渔业环境质量检测和信息网络建设。到2005年,全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010年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