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供水时序。按照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工业、农业、生态等用水需要的原则,科学确定各类用水的规模和时序,实行计划用水、优水优用。城市和沿海、工矿等重点地区要建立地下水超采预警制度,编制供水应急预案,经当地政府批准后严格执行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10.加强水资源保护,遏制水环境恶化。加快水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地方性法规、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切实加强水质监控,抓好治理技术及配套措施的落实。推行小流域控制,加快开展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步伐。严格控制入河入湖排污标准和排污总量,坚决杜绝边开源、边浪费、边污染的现象。禁止在水源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与回用管网和中水调蓄设施的建设步伐,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城市绿化、工业用水等方面广泛实施中水回用。地下水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应控制开采。不准在地下水超采区、海水入侵区新建高耗水项目,已建项目应坚决采取有效节水措施,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要实行关停并转。
四、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社会
11.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认真落实《
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节水管理工作力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节水工作的领导,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节约用水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节约用水工作,尽快形成统一协调、健全完备的节水监督管理体系。
12.加大农业节水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用水的零增长或负增长。各地要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当地条件出发,搞好农业节水的分类指导。发展蔬菜、果品等高值农作物的地区,要以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微、滴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各地特别是沿黄地区要加快灌渠节水改造,全面启动测水量水工程,5年内基本实现按方收费到乡镇,并努力创造条件,使计量收费工作向村户延伸。加快实施渠道防渗及管道输水灌溉,大力发展耐旱、高效作物,在易旱地区大力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做到既节水又增效。
13.制定实施行业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严格实行定额管理。把万元产值耗水量列入工业经济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奖惩评估体系。加大工业节水技术改造,组织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培育节水型企业和工业废水“零排放”企业。到“十五”末,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下降到8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45%,污水处理回用率达到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