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实行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和体制障碍。认真清理各种不合时宜的政策性文件,废除和修订带有所有制差别和对民营企业在申请立项、进出口、投融资、税收、用地、职称评定、办理证照、收费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规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五、加强引导和培训,大力发展劳务输出
14、加强组织引导,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来抓。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坚持以政府引导为主,以对沿海地区输出为主,以做长期工为主,建立健全并规范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完善地区间劳务交流协作机制,规范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逐步拓展国际劳务输出渠道。构建包括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跟踪服务和信息提供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驻外机构要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争取到2006年输出劳务330万人。
15、强化技能培训,为外出务工人员搞好服务。按照市场需求和用工单位的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本着民办公助的原则,扶贫资金每年拿出500万元,与财政、劳动、教育部门的培训资金捆绑使用,补贴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积极发展民间培训机构,拓宽培训专业领域。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和不合理收费。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入托就学、就业、购房等方面,享受所在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履行同等义务。对外来务工人员申报暂住登记实行零收费。监督用工单位保证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落实劳动保护措施,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坚持科教兴县,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6、继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完成“普九”任务,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解决“普九”欠账问题。着力补充和稳定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确保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所有小学毕业生都能接受初中教育。强化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层次。积极推广“3+1”办学模式,增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整合教育资源,扩展城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民间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使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现有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