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转发省计委《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陕政办发[2003]55号 2003年8月5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南秦巴山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中药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对振兴陕南经济,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快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省计委制定了《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陕南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
陕南地处秦巴山区,包括陕西行政区划中的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和宝鸡市的凤县、太白县,辖30个县607个乡镇。人口914万,面积7.33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省的25%和36%。为充分开发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快中药产业发展,振兴陕南经济,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战略意义和发展基础
一、战略意义
1、加快发展陕南中药产业是陕西在全国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争得一席之地的需要。在人类新的生存理念、新的生活方式推动下,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药物在疾病预防、治疗和保健中愈来愈受到重视,集绿色、安全、预防、保健、治疗于一体的中药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中药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对开发利用陕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陕西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
2、加快中药产业发展,是陕南地区脱贫致富,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陕南山多地少,是全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比重大。从近年来中药材种植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中药材种植的每亩纯收益一般是粮食种植的两倍以上。中药材种植投资小、周期短、效益高,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和强县的战略产业。同时,发展中药产业对优化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和繁荣农村社会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3、加快发展中药产业是壮大陕南区域经济实力,实现经济全面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绘出了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美好蓝图。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做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陕南秦巴山区是生物资源的富集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中药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加快中药产业发展,将其培育成陕南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实现全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4、发展中药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秦巴山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和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之一,汉江、丹江流域将成为北京、天津等北方大中城市的重要水源地。搞好陕南秦巴山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仅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中药材兼有经济植物和生态植物两重特性,可在产区形成乔、灌、藤、草多重植被。加之,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对限制各种化学污染又有严格要求,是很好的环境保护型产业。在陕南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还可以带来很好的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