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农用车。以改造提升传统产品为重点,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安全、环保、节能和技术性能。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发挥现有产能、资本和营销网络优势,通过合资合作,向各类载货汽车和零部件生产领域转移,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六)零部件。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推行国际安全、环保、质量认证,实行国际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技术性能和系统化、模块化配套能力。加快零部件产业升级,由单一零部件向总成转变,由单纯机械产品向机电仪一体化产品推进,由主要为社会维修服务向为整车配套发展,建设一批高水平、竞争力强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区和“专、精、特、新”的零部件生产企业。
(七)汽车原材料。充分发挥我省基础原材料工业优势,围绕现代汽车生产需求,大力开发生产与汽车工业协作配套的钢材、铝材、电子元器件、橡胶、涂料、玻璃、塑料、内饰材料等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和世界汽车工业发展配套服务。
四、发展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结合我省实际,对汽车工业进行整体规划,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尽快使全省汽车工业形成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配套协调、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格局。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建材、轻工等相关行业要围绕汽车工业,调整发展规划和重点,加快汽车原材料和配套产品的开发生产。各地要在全省规划的指导下,打破行业和地区分割,搞好区域发展规划,抓好重点企业建设。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实现我省汽车工业2010年发展目标,需要投资800亿元(其中整车350亿元、零部件250亿元、配套原材料200亿元)。资金筹措要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筹集。各级财政和金融机构在安排技改、科技资金时,要重点向汽车工业倾斜。各地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改制,吸纳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各类资本,壮大企业规模;安排重点汽车工业企业发行股票、债券,扩大直接融资;开展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国外大公司、大集团与我省企业合资合作,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三)搞好技术中心建设,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建立完善全省汽车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骨干企业,联合行业科技力量,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技术开发基地。在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普遍建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尽快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逐步达到国际水平。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山东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哈工大威海分校汽车专业学科建设,提高师资水平,扩大招生规模,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教育基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建设2-3所为汽车工业服务的高级技工学校,提高办学规模和档次,适应汽车工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加强对在职技术工人的培训,努力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