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扩大就业。将扩大就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改善就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依法加强用工管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保障体系。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样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征缴力度,严格各项基金的管理使用。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大对弱势群体和低收入人群的帮扶力度。探索建立城乡特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保险。
(五)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自动控制和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应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创新、开发和产业化的主体。大力发展科技市场和民营科技企业,引导和扶持科技中介机构快速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建立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不断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科技、教育同经济相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左右。
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观念,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重点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要求的高层次人才。改革人事、劳动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努力营造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才荟萃、人尽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变人口大省为人力资源强省。
(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贯彻计划生育法规和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普及生殖保健服务,提高新生人口素质。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101亿以内,2020年控制在107亿以内。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加强统一规划与管理,改进资源利用方式,完善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加强水源地保护,提高饮用水质量。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满足建设用地需求的关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保护,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搞好精深加工。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立健全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以及灾害预防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强对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治、救助体系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矿山污染防治和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发展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保障环境安全。2010年全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25%以上,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0天以上。2020年全省污染物排放量满足环境容量总量控制要求,大中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防护、重点地区防护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等五大林业生态工程,绿化宜林荒山荒滩荒地。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生态城市。继续搞好生态示范区、农业生态示范县建设。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全省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