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3年至2006年) 为做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全面打好基础。加快中药材种植、加工、研发和营销的规范化、标准化步伐,使陕南成为全国中药资源开发的热点地区,巩固提升陕西的中药材种植大省地位。2006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50亿元,占陕南GDP比重为10%。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至2010年) 中药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使陕南成为国家重点中药材种子繁育基地、药源基地和中药材加工基地,陕西成为全国的中药强省。201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00亿元,占陕南GDP比重为15%。
第三阶段:稳步提高阶段(2011年至2020年) 基本完成中药产业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使陕南的中药优势资源得到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建成中国西部药谷。以中药产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带达到相当规模,带动陕南经济全面振兴。2020年,中药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300亿元,占陕南GDP比重为20%左右。
三、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7、建设一批中药材生产基地,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中药材资源。按照中药材种植(养殖)标准规范,抓好丹参、山茱萸、绞股蓝、黄姜、秦艽5个国家级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使其尽快取得GAP国家认证,发挥其在药源基地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选择天麻、猪苓、党参、杜仲、葛根、西洋参、黄芩、柴胡、附子、红豆杉等10个品种,建设省级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010年争取取得GAP国家认证。在建好国家和省级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产地地道、历史悠久的连翘、金银花、桔梗、银杏、元胡、全蝎、林麝等中药材大面积推广种植养殖,扩大市场占有率,形成竞争优势。
8、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加工生产体系,壮大中药产业的主体实力。根据陕南中药材资源特点和市场发展潜力,合理布局中药加工产业链条。近期以中药饮片、原料药提取为主,部分品种深加工为辅。重点构建黄姜、绞股蓝、葛根等品种的产业链和杜仲、天麻、山茱萸、西洋参、盘龙七等五大中成药系列产品。对其他产业链条延伸和系列化产品生产条件还不成熟的中药材从中间提取物、饮片或中药制剂产品起步,积极创造条件,与区内外企业共同进行系列化开发,逐步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附加值。以品种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现有中医药骨干企业为基础,结合GMP改造和企业改组改制,加快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医药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的“小巨人”,建立起各具特色,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充满活力的现代中药加工企业体系。在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生产的同时,不断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非药用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化工原料、肥料、饲料等相关产业,并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