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2003]28号 2003年8月10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振兴陕南经济,充分发挥陕南(包括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和宝鸡市的凤县、太白县)秦巴山区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推动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现就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加快陕南中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1、中药的国际化、现代化为陕南中药产业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生产的药物作为世界医药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认知度不断提高。生物医药、天然药物和中药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战略性产业。中医药已传入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许多国家列入医疗保险体系。我国加入WTO,更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为了推动中药现代化,国家相继出台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和《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新一轮中药产业发展热潮正在全国兴起,国内一些中药资源大省纷纷加快中药产业化步伐,抢占国内外中药市场的制高点。
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奠定了陕南发展中药产业的良好基础。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巴山区地处南北方植物的交汇带。陕南开发中药资源具有国内其它地区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其特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陕南成为我国的“天然药库”、“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现有各类中药材资源3000多种,其中《中国药典》收列的主要品种达580多种,常年收购经营的中药材400多种。丹参、山茱萸、绞股蓝、黄姜、秦艽、葛根、天麻、杜仲、猪苓、西洋参、柴胡等30多种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部分品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做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一是有利于构建具有陕南特色的支柱产业,富民强县,促进陕南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有利于改善陕南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带来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汉江、丹江的水源涵养、水质优化,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对全省中药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医药行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四是做大做强陕南中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上规模、上水平,将为全省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