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措施
(一)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强化源头控制
1、加强生产基地环境检测。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外源性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和畜禽养殖对生产基地环境的污染,切实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全面推行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可制度,加快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分期分批抓好100个规模蔬菜基地、园艺场、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以及食用农产品集中产区基地建设,通过认可,使之符合国家标准。
2、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在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的同时,严格农业投入品经营管理和使用指导,按照国家对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肥料和激素等农业投入品的禁用和限用规定,加强市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严格执行现有农业投入品使用规程,科学指导安全食用农产品生产。
3、实行生产标准化管理。蔬菜、瓜果、牛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用农产品,严格按照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合理选用良种,科学栽培、饲养,规范疫病防治,提高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在蔬菜、瓜果生产中,严格用水、用肥、用药标准化管理,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病虫的综合防治技术;在畜禽、牛奶、水产品生产中,严格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标准化管理,执行动物疫病免疫标识制度,加强畜禽疫病动态检测,规范产地和屠宰场检测规程,对病畜禽及水产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无公害种养殖技术和渔业80:20健康安全养殖技术等;大力推行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产品购销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安全食用农产品质量源头控制。
(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导向
1、加强食用农产品市场管理,建立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各级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防疫等部门要加强检测仪器等基础设施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利用速测技术,对食用农产品产地、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和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连锁超市食用农产品实施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质量安全检测。省辖市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省定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立食用农产品质量检测、公示和发布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引导生产,维护消费。
2、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实施标识管理。参照工业产品质量管理,规范食用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经营行为,积极推行食用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质量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安全食用农产品,标明产地、生产经营者和产品质量品牌标识。对列入农业转基因标识管理目录的产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正确标识或标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食用农产品加工标准。规范养殖、加工和流通企业经营行为。选择30—50家条件较好的畜禽水产品养殖场、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GMP(良好食品生产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质量认证,提高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