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息工程。围绕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形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一是进一步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建成较为先进的主干通信网和新一代网络数字处理中心,以及与城市化相配套的城域网和局域网。二是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建成法人单位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和空间地理数据库等四大数据库,以及社会保障、医疗、就业等信息资源数据库,继续推进金关、金卡、金税、金财等工程在我省的试点和应用。三是加强信息运用。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成电子政务基本框架和党政部门业务处理系统;发展电子商务,基本建成覆盖80%以上企业和50%以上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库及服务系统。四是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实现产品设计数据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商务电子化,力争到2007年制造类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其他各类应用比例达到90%。
4、生态工程。全面启动“生态安徽”建设。一是以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为重点,加强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区的保护和整治。继续加大对淮河、巢湖、长江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二是着力培育生态经济增长点,构建生态经济支撑产业,推进生态农业(绿色和安全农业)基地建设。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循环经济框架。培育和壮大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模式的生态效益型工业,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四是初步形成生态经济的服务网络。建立生态省建设科技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业认证体系、监测体系、预警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五是重点扶持现有绿色产业、生态示范区,扩大示范效应。力争到2007年,基本控制淮河、巢湖、江淮分水岭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初步建立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基本框架和生态省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5、信用工程。围绕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主体的建设,健全信用法制,培育信用需求,加强诚信教育,建立联合征信体系。一是以政府信用为先导,完善行政决策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及创建信用市、县、乡活动,树立信用政府形象。二是以企业信用为重点,在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建设、建立基本信用制度的同时,组建联合征信机构,建立联合征信制度,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三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加强公民诚信教育,培育建立个人征信制度的外部环境,建立消费者个人资信征集、查询制度。力争到2007年,初步建立起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开披露体系、以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体系、以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信用体系、以信用中介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社会商务服务信用体系等四大体系,基本建成“信用安徽”的框架,促进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尚的形成。
6、人才工程。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抓好高级管理人员出国培养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每年选派100名左右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公务员和科技骨干参加国内外有关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继续实行省政府特殊津贴制度。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加大对留学人员和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探索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用人新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者队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高级技工人才,为产业基地建设服务。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