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红心蛋生产技术开发。由华中农业大学张声华教授任首席专家,省科技厅、农业厅牵头,华中农业大学与仙桃市蛋品加工企业、湖北神丹公司合作,开发应用饲料加工,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自动化检测、精品包装等技术,解决生产分散、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和品牌效应差等问题,尽快实现红心蛋全年均衡生产,并开展二次精加工,生产第三代健康食品,提高附加值。通过2—3年努力,实现红心蛋年产值翻番的目标。
4、奶业产业化技术的研究开发。由华中农业大学杨利国教授任首席专家,省农业厅、科技厅牵头,华中农业大学与武汉和宜昌两市相关企业合作,开展奶牛品种改良、繁殖新技术、饲草饲料均衡供应、疾病控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出适合我省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高产优质奶牛产业化生产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推广应用高产优质奶牛生产技术,力争在5年后,全省奶牛饲养头数达4.5万头,头平均产奶量提高20%,高产奶牛产奶量超过8000公斤,产奶总量达20万吨。
二、开展校市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
充分发挥华中农业大学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开发中的技术优势,由省农业厅,科技厅共同整合力量、集成技术,以宜昌市作为基地,进行农业产业化开发试点,力争在柑桔、优质水产品、农业信息化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1、柑桔产业化试点。目前我省柑桔栽培面积约占全国柑桔面积的8%,产量占9.2%,占本省果树面积的46%。宜昌市是我国重要的柑桔优势产区。通过校市合作,研究突破柑桔产业化发展的瓶颈的技术,建立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利用学校的科技力量,支持国家投资建设的宜都市脱毒果树种苗场、夷陵区无病毒良繁场、秭归县柑桔无病毒良种示范项目,提高其技术开发能力,为宜昌市各县(市)新建的几个良繁场(中心)提供具有开发潜力的柑桔良种无病毒母本树以及接穗,.组织优质脱毒果苗的生产和供应,保障产区种苗质量。利用现有的学校科技项目,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开展优质高产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进一步提高宜昌市的柑桔产品产量,改善品质。支持柑桔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技术水平。该项工作由学校科研处牵头,组织国家柑桔育种中心、国家果树脱毒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等单位具体实施。
2、优质水产品产业化试点。充分利用华中农业大学长期对三峡库区渔业生产的研究成果,省科技厅、农业厅支持三峡库区水产养殖业发展。在保持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捕捞、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在渔业利用方式上以捕捞为主,适度养殖;在养殖对象上开发新品种,创绿色食品名牌,形成特色渔业;在产品销售上,开发深加工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附加值。经过2—3年努力,达到以下目标:通过人工繁育放流、确定捕捞规格与品种等措施,实现天然捕捞产量125万公斤;架设网箱20万平米,生产鲜鱼1400万公斤;研制出3—5个深加工品种,通过深加工使水产品增殖3—5倍;建设一个三峡特有鱼类良种场,繁育鱼苗10亿尾,鱼种5亿尾;开展技术培训1000人次;三峡渔业开发的总产值达到3.5亿元。该项工作由学校科研处和水产学院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