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
在保证公共卫生项目建设经费的同时,改革公共卫生投融资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盘活存量和社会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格局,确保疾病监测、传染病治疗、卫生执法等公共卫生核心业务的运行经费,努力实现公共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不低于全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平均水平。积极探索公共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公共卫生机构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和收费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逐步提高社区预防保健经费,到2005年达到每个居民每年20元,市财政对困难的区县给予适当补贴。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将可由市场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交给市场,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并逐步将公共卫生机构中的此类业务向市场转移。
(四)整合体制内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突破体制界限,推进高校和CDC等公共卫生机构人才资源共享,通过工作人员互相兼职等形式,挖掘潜力,优化组合。建立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涵盖CDC、公共卫生中心、高校、社会的开放式实验室平台,通过项目合作、人员兼职、设备共享,充分利用卫生系统内、外各种资源。完善专业与社会相互结合、专业与专业相互支撑的公共卫生体系。
推进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存量资源向公共卫生领域的转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国有资产可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退出部分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将一部分退出兑现的资金集中投入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
(五)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深化健康促进工作
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使广大市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革除陈规陋习,增强市民健康素质。加强全民公共卫生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使广大市民讲究公共卫生,注意公共行为,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
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和其它新闻媒体要增加公共卫生和健康知识的节目栏目和播放时段,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普及大众健康教育。
要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运用有关社会组织的力量,大力开展健康促进活动。要制定全市长期的和年度的公众健康促进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进程、监测、评估等工作内容。要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宣传健康知识,进行健康行为引导。中小学要开设有关市容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知识的基础教育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受保护环境行为规范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制定开展人人参与的全民体育健身计划,增强市民体质,有效预防疾病。各级预防保健机构、爱卫办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群众性的公共卫生宣传教育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营造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