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底,完成地下网管铺设和500张床位的病房楼建设。
2004年1月底,完成其他主要设施的建设。
2004年第二季度基本建成启用。
2004年底,建成与市CDC共享的相关实验室。
3、市肺科(职业病)医院
通过建设,使该院成为条件较好、水平一流的结核病、职业病定点收治医院,成为应对发生生物和化学伤害、核辐射、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定点收治医院。
在本市“十五”卫生基建规划基础上,2003年完成市肺科医院门急诊楼的改造。同时,加强关键科室的设备和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学科水平和救治能力。
(二)三个网络
1、预防控制网络
在重点建设市CDC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区县CDC的建设,提高区县CDC在危险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预防机构的建设,健全全市的预防控制网络,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2004年,各区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按统一标准完善区县CDC建设,增加业务用房;第一季度完成必要设备的添置。
2003年,有关区落实市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点任务。
2003年-2005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本市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在已经完成10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试点的基础上,完成郊区各区县全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六位一体服务上来。其中,2003年,先落实40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社区基层网络,形成公共卫生体系的网底,完善公共卫生相关职能,落实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疾病防治工作。
依靠“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在各街道和小区,组织一支比较完善的有一定数量的疾病预防社区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防病意识和防病能力。
2、卫生监督网络
重点建设市、区县卫生监督所(署),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监督机构和人员的水平和监督能力。
2004年,市卫生监督所增配必要的监督装备,提高监督能力。
各区县政府按全市统一标准完成区县卫生监督所(署)建设,落实卫生监督员编制和人员经费,落实日常监督抽检经费。
各区县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监督员队伍培训,在区县卫生监督所(署)指导下开展工作。
2003年-2005年,各街道组织一支以志愿者为主、由卫生部门负责培训的社区卫生监管员队伍。
3、医疗救治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