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我省把小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培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种植初具规模化。据统计,1999~2001年三年平均全省小杂粮种植面积1908.9万亩,总产量189.5万吨。2000年全省谷子面积415.3万亩、总产量51.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荞麦面积35.4万亩、总产量2.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燕麦面积118.0万亩、总产量3.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二是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沁县、武乡等太行山地区的“沁州黄”小米及汾阳等地的“汾州香”小米已成为我省名牌优质小杂粮的代表,晋西北地区的优质杂豆、管涔山周边县区的优质燕麦基地,灵丘、寿阳、和顺、平鲁的荞麦基地及五寨、朔城、五台等县的马铃薯基地都已形成一定规模。三是商品量明显增加。2000~2001年全省小杂粮年均外销23万吨,占小杂粮总产量的10%左右,其中出口3万吨。四是加工增值能力逐步增强。项目区现有大中型小杂粮加工企业80多个,年加工能力4.5亿公斤,占小杂粮总产量的5%。全省涌现出了朔州嘉利淀粉有限公司、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汾阳绿原米业有限公司、山阴燕麦片厂、大同新荣区荣康粮油精品公司等一大批杂粮加工企业。五是名特优新产品荟萃。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等小米及大同新荣区的精制燕麦粉、五寨淀粉及淀粉制品,平鲁、灵丘、寿阳的荞麦等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农博会金奖或名牌产品称号。
当前我省小杂粮产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荞麦是我省杂粮出口的大宗作物,但种植零星分散,项目区内规划建设的7个县中,面积最大的不到10万亩,最少的仅有2万多亩。二是商品量低,市场开拓不够。目前,我省杂粮的商品率只有10%。消费市场除传统的北方地区外,进入南方地区和出口国外很少,产品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三是产业化开发滞后。我省小杂粮大多以原粮或粗加工产品出售,精深加工产品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强。
二、建设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建设“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是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要。当前,人们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小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保健等功能倍受消费者青睐,消费呈增长之势。小杂粮的营养保健价值较高,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多种营养成分,而且生产区域大多远离城市、工矿区和交通干道,水体、土壤和空气基本没有受到污染,生产中又极少使用农药和化肥,是一种营养、保健、安全的无公害食品。
2、建设“东西两山优质小杂粮产业区”是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的需要。我省小杂粮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一直是传统的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入WTO后,随着国内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小杂粮产业领域,有利于提高小杂粮的市场竞争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小杂粮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真正使小杂粮这一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